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从“老三样”到“新三样”,韧性与创新驱动全球市场

2025-11-14 09:2160工业品商城

 盛夏时节,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年1-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韧性,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自我革新与创新驱动。

“新三样”引领新潮流,中国产品竞争力全面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强调,稳定和扩大工业产品出口,巩固发展“新三样”,打造更多出口增长点。这一战略部署正在中国制造业的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

• 传统“老三样”焕发新生机: 以家电、服装、家具为代表的传统出口商品,正在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它们不再仅仅依靠低成本优势,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重新赢得市场青睐。

• “新三样”脱颖而出,抢占全球高地: 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凭借新技术、新产品成功赢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

结构向“新”: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在对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聚焦。

• 光伏产业的“中国力量”:

• 隆基绿能等企业在光伏电池技术上不断突破,创造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世界纪录(34.6%)。

• 高效、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中国光伏产品,已成为海外客户的首选。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

• 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中国光伏产业赢得全球市场认可的关键。

• 技术密集型产品成为“主力军”: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智能家电、智慧终端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正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力军”。

• 前5个月,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近六成,其中船舶、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出口分别实现两位数增长。

• 传统家电品牌转型升级,迈向价值链高端:

• 海信在激光电视领域领先,TCL在Mini LED电视赛道表现出色。

• 石头科技、科沃斯、云鲸等企业在智能扫地机、洗地机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全球产品迭代。

• 中国在显示产业的总产值、液晶面板产量、专利申请量等多项核心指标上均领先全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赵福军指出,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的“走俏”,折射出中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家整体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正瞄准国际高端技术和前沿技术,未来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家用电器分会秘书长周南也表示,中国家电产业已进入世界家电产业竞争的核心,下一步目标是引领世界家电产业发展。

市场向“新”:全球市场“全面开花”,布局多点开花

中国工业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拓展海外市场。

• 新能源汽车驶入全球舞台:

• 在墨西哥城街头,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日益常见。

• 拉丁美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巴西的出口量同比暴涨10倍。

• 中国汽车企业通过深入洞察当地用户痛点,在产品、营销和品牌策略上进行优化,扭转了“质次价低”的刻板印象。江淮JAC电动车在墨西哥电动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60%。

• 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泰国、巴西、墨西哥等市场,并在海外投资建厂。

• 光伏项目在中东“生根发芽”:

• 天合光能、TCL中环等中国光伏企业在中东地区积极布局,建设大型光伏项目。

• 中东地区因其优越的日照条件、能源转型需求和资本支持,成为光伏项目合作的“新热土”。

• 晶科能源在中东市场占据近45%的份额,并计划进一步深入布局。

• 全球市场,“海信”无处不在:

• 海信电视在南非、日本等市场销量蝉联第一,显示出中国家电品牌在全球的强大竞争力。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中国汽车企业通过深耕南美、中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市场,拓展了出口区域。

模式向“新”:全产业链协同“融进去”,打造全球化新优势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正日益多元化,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海外投资建厂,再到全产业链协同“出海”,中国制造正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 全产业链“融进去”成为大势所趋:

• 不仅下游终端厂商,上游设备、原材料企业也正加快海外布局。

• 中国光伏产业进入全球化新阶段,从产品和产线出海,转向全产业链在海外市场布局。

• 协鑫科技、正泰新能、容百科技、京东方等企业在海外新建项目,形成协同效应。

• 技术制高点是“走出去”的金刚钻:

• 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立足的关键。

• 亿纬锂能推出的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通过合作、技术许可和服务,与欧美企业建立合资工厂,实现合作共赢。

• 专家认为,中国已不仅是汽车市场,更是汽车技术创新策源地,未来将在技术和规则定义上保持领先。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强调,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需要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能力,这要求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与跨国巨头竞争。

“中国光伏行业将完成第一阶段的全产业链出海。”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预计,未来3-5年,中国光伏行业将在全球重点区域建立化运营新优势。

总结:

 “中国制造”正凭借其持续的技术创新、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化以及多元化的市场拓展模式,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老三样”到“新三样”,中国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实力,书写着全球贸易发展的新篇章,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选择。


打赏 0
电机:无框力矩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引擎”新选择
在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人领域,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表现。在众多电机技术中,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放量增长。无框力矩电机:定制化与高扭矩的完美结合无框力矩电机,顾名思义,是一种无轴、无轴承、无外壳、无端盖的电

0评论2025-11-147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力量之源”,国产替代正当时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舞台上,精密减速器无疑是驱动机器人实现精湛技艺的核心部件,它们是机器人“力量的来源”,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幕后英雄”。减速器的核心使命:放大力量,精准传递减速器的根本作用在于:• 降低输出转速: 许多高性能电机以高转速运行,但机器人各部件所需的运动速度较低,减速器能够

0评论2025-11-146

力矩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触觉”之源,技术壁垒与降本增效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日益精进的智慧之路上,力矩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机器人的“触觉”,赋予了机器人感知外界力量的能力,是其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感知和控制的核心部件。什么是力矩传感器?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力矩传感器,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力的变化转化为

0评论2025-11-146

人形机器人:智能舞者蓄势待发,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走来,一场更为深入的商业化浪潮已然拉开序幕。这些集成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尖端技术的“智能舞者”,正凭借其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成为科技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技术革新:从仿生到智能,每一次蜕变都意义非凡人形机

0评论2025-11-1414

2024年大数据市场新格局:国央企引领,制造能源电力成焦点,实时与融合驱动价值
2023年,广受关注的大数据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增长步伐未达预期,尤其以咨询和定制化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步入2024年,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客户对更长时间的POC(概念验证)和长期的售后支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着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正朝着更深入、更长

0评论2025-11-144

赋能产业升级:“智网”连接未来,驱动企业新增长
步入数字时代,产业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三大领先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5G+工业互联网”这条汇聚无限可能的赛道上,正展开激烈的市场角逐。这场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着生产模式,更深刻地重塑着企业的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解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然而,在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绊脚石”需要跨越。这些存在

0评论2025-11-142

激发中原动能:河南产业升级的“九大引擎”与“智造”蓝图
为了催动河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换代的澎湃动力,一份聚焦于产业革新的行动纲领应运而生。该纲领深入洞察各行各业的独特需求,精准施策,提出了九项关键的升级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淘汰落后、拥抱绿色,到提升安全标准、引进高端技术,再到全面升级试验检测能力,乃至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强化固废处理效能

0评论2025-11-135

激活产业脉搏:河南省如何引领大规模设备升级与消费品迭代新浪潮
在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产业基础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市场的更新迭代,是推动整体经济循环提速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既是各类先进设备革新的核心需求者,也是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尖端生产资料的重要生产者。作为中国中原腹地一处重要的经济活跃地带,河南省拥有极为扎实的产业根基。其工业体系之完

0评论2025-11-136

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模仿到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产业链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0评论2025-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