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韧性供应链的崛起: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智慧与策略

2025-09-30 10:4880工业品商城

 在错综复杂的全球产业版图中,供应链的演进从未止步。过往,我们或许习惯于两种极端的视角:一种是“速战论”,对于攻坚任务设定了看似宏伟的3年或5年期限,期望在短期内实现国产替代的飞跃。然而,这种“速战”模式往往脱离实际,尽管部分领域因政策扶持而看到曙光,但深厚的根基与长远的创新尚需时日。更何况,单一的“独立自主”不应成为产业发展的终极蓝图。

 另一种则是“厌战论”,悲观情绪弥漫。对逆向工程的普遍存在、对基础理论研究的短板、以及在国际顶尖科学领域鲜有斩获的现状,让人对未来充满忧虑。这种论调容易忽视,在看似困难的环境中,中国本土供应链潜藏着巨大的、有待被激活的活力。

 我们正处于全球供应链迁移的关键节点,这仅仅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起点。新的供应链格局的价值,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初步显现,十年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定型。这意味着,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以及新旧模式的融合与碰撞,才刚刚拉开序幕。

 那么,在这场动态的变革浪潮中,我们应如何构建具有强大韧性的供应链?又该如何深刻理解供应链的“连接力”、“控制力”与“设计力”?以及,面对可能出现的“平行供应链”,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连接力:化解初期的颠覆性冲击

 在全球产业博弈中,为了减缓某些区域的发展,常常会采取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策略。其中,“科技遏制”,以技术出口管制为主要手段,便是其复杂战术的一部分。

 一项成熟的工业情报体系,是技术管制得以推行的基石。通过长期深入的工业基础调研,对全球产业的细分领域和核心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从而能够精准施策,将具有科技属性的头部企业、部分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置于严格的清单之中,旨在切断关键环节,阻碍其发展进程。

 在初期的较量中,拥有强大控制力的一方,仿佛能凭借压倒性的优势,通过“断供”来迅速瓦解既有的制造体系,实现“一招制敌”。然而,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单方面的压制并非永恒。

 在不利局面下,受阻的一方并非束手无卵。通过战略性的规避,便能在不利环境下进入新的竞争领域,开辟新的战场。中国供应链所蕴含的“超级连接力”,在此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缓冲角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纵深防御的战略纵深。

 以电子产品行业为例,一家大型科技企业尽管在面对智能手机芯片、设计与制造环节接连受挫后,不得不大幅收缩手机业务。但凭借其在电子设计与自动化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得以迅速借助日益成熟的本土汽车供应链,成功转型至电动汽车领域。尽管这一转型带有被动的色彩,但它极大地延长了对抗时间,在此期间,技术的迭代、市场的变化以及合作模式的创新,都有可能催生出足以改变初期一边倒局面的新变量。

 另一方面,对于采取“断供”策略的发起方而言,此举并非没有代价。如果断供可能对自身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那么施加者也会审慎评估,避免采取可能导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动。例如,在一次半导体材料的制裁事件中,出口管制清单上的选择并非唯一,但最终仅限制了三种与半导体制造高度相关的基础材料。选择的依据,是基于“自我损失最小化”的原则,即在寻求制约的同时,尽可能保障自身的商业利益。

超越误解:中国制造的力量与现实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被简单标签化为“劳动力密集型”,从而被认为“不堪一击”。但这是一种片面的认知。一个简单的例子:全球知名的零售巨头,每年从中国采购的商品金额巨大,其在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供应商网络。而全球领先的快消时尚品牌,其绝大多数的生产和供应环节也深度植根于中国。

 要摆脱一两个供应商或许不难,但要彻底剔除一个庞大、成熟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其复杂性和成本是不可小觑的。对于关乎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衣食住行)的产品而言,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这正是供应链之间“嵌套式连接力”在强大运转的体现。

 美国等国家也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现实,因此,原先“去中国化”的激进策略,正在转向更为审慎的“减中国化”调整。行动方式也从单打独斗,演变为寻求构建区域性的“小圈子联盟”,共同塑造新的产业秩序。这意味着,中国的“供应链攻防战”,正面临着一个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竞争态势。一场比拼“韧性”为核心的“消耗战”模式,已然启动。


打赏 0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中国路径:从“大”到“强”的赋能之道
自2017年以来,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蓬勃发展,规模持续扩张,已涌现出超过240家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平台,更有50家国家级“双跨”平台领跑行业。与国际巨头相比,中国平台产业的一大特色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驱动力,约占半壁江山,这赋予了我们在资源整合与数据应用上的独特优势。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技术与产品能

0评论2025-09-303

智慧赋能,万物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深度重塑价值链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个关键的角色正在悄然崛起并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这就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它不再仅仅是提供技术工具的婢,更正在演变成汇聚、整合、赋能各类商业资源的强大引擎。全球范围内,平台产业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蓬勃发展,尤其是在那些自动化基础深厚、工业软件实力强大的地区,我们看到了技

0评论2025-09-305

智慧涌动:人形机器人浪潮重塑未来产业图景,2024年迈向爆发元年?
当冰冷的机械臂开始展现出温暖的灵动,当冰冷的金属軀体内涌动着学习与交互的智慧,人形机器人,这个曾经只活跃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正以惊人的速度奔涌而来,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2023年末至2024年初,一股强劲的“人形机器人热”席卷了科技产业,其蓬勃的生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驱动着相关产业链的加速革新与市

0评论2025-09-305

商业银行服务制造业升级的路径探索:组织治理、数字转型与金融创新
随着中国制造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后工业化大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已成为国家战略核心。这一转型,意味着商业银行也必须在产品、服务创新之外,全面深化体系变革,包括公司治理、数字化管理、投行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只有系统性地推进,银行才能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公司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塑

0评论2025-09-305

产业升级引发金融需求变化:商业银行的路径依赖与创新升级
在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迎来了以“服务化、数字化、低碳化和高端化”为核心的四大发展趋势。这一系列变革,不仅推动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也引发了对金融服务全新的需求。然而,长期路径依赖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突破传统金融模式的严峻挑战。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四大趋势随着经济向高质量

0评论2025-09-303

后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产业体系重塑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工业化发展,中国已成功实现从传统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凭借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中国在全球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今,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技术革新不断推进,国家正逐步迈入后工业化阶段,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一、中国正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虽然“后

0评论2025-09-303

制造业升级新纪元:金融体系如何赋能中国经济的未来
中国经济的蓬勃崛起,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其强大的制造业根基。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庞大的产值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生动体现。回顾过去,劳动力的充裕、开放的经济政策、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共同铸就了这一辉煌。其中,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和资本

0评论2025-09-303

中国产业数字化:现状、挑战与发展之道
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成为最显著也是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共同构成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那么,与传统经济相比,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如何?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又该如何有效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0评论2025-09-298

中国产业数字化:现状、挑战与发展之道
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成为最显著也是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共同构成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那么,与传统经济相比,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如何?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又该如何有效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0评论2025-0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