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迎来了以“服务化、数字化、低碳化和高端化”为核心的四大发展趋势。这一系列变革,不仅推动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也引发了对金融服务全新的需求。然而,长期路径依赖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突破传统金融模式的严峻挑战。
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四大趋势
随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国制造业在后工业化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四个主要趋势:
1. 绿色化与低碳化
应对高耗能和重污染,制造业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将环保设备、清洁能源应用于生产环节,减少碳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方面的融资需求主要源自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产品等,逐步形成庞大的绿色金融市场。
2. 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
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国内外环境中,企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AI和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与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数字资产成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核心要素。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数字资产的信用评估与风险定价,为企业提供精准授信,支持企业的数字转型。
3. 服务化与个性化
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制造企业逐步转变为“制造即服务”,提供定制化、综合化的解决方案。这要求金融服务能为企业提供弹性化的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和技术创新投融资支持,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金融创新。
4. 高端化与全球竞争
中国制造业正向高附加值产业链迁移,重点发展设计、研发、前沿制造和高端装备,以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提升国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变迁带动的金融需求
这些产业升级趋势,催生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1. 绿色金融
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不断增加,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3月,中国绿色信贷总额已达约22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5万亿元。绿色融资助力企业实现低碳转型,推动产业绿色升级。
2. 数字金融
大量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积累起宝贵数据资产。这些数据不仅支撑企业内部管理,也成为可交易的数字资产,有助于提升企业信用评估的精准性。金融机构通过创新的风控模型,将数字资产转化为授信额度,实现“以数定信”。
3. 供应链金融
在后工业化背景下,供应链关系更加紧密,数字供应链平台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供应链融资中的“虚假票据”、“重复抵押”等难题。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性和效率提供保障,释放出巨大融资潜力。
4. 科技金融
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催生了高风险的科技金融需求。创新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但拥有巨大成长空间。科技金融的核心是“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和“创新人才”,需要更加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路径依赖的桎梏与创新转型的必要性
然而,传统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追求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中形成路径依赖:
• 主要资产配置集中在房地产抵押贷款、城投债和政府平台融资,以及国债、金融债等利率工具;
• 低风险偏好导致对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企业支持不足;
• 受制于“抵押优先”逻辑,难以满足“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 信贷资源向房地产及地方债务集中,形成“资产荒”,制造业特别是新兴产业融资难度加大。
这种路径依赖,导致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创新型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阻碍产业向更高价值链跃升,也制约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发挥。
转型之路:商业银行如何突破路径依赖
面对产业升级与金融需求的巨大变化,商业银行亟需在公司治理、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上进行深刻变革。具体转型路径包括:
• 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用技术赋能信贷业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评估,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 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集成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提升供应链金融的透明度和安全性,满足产业链上下游的多元融资需求。
• 发展绿色金融:设计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金融等新工具的普及,支持企业绿色转型。
• 促进科技与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成立创新创业专项融资渠道,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风险资金、股权投资和产业基金,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
• 提升专业化水平:组建专门的产业金融团队,加强对新兴产业的研究,培养具备科技和产业深度理解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把握产业升级的趋势、满足新兴金融需求,既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重要保障。只有打破路径依赖,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拓展创新业务领域,银行业才能在后工业化的浪潮中焕发新活力,更好地支持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