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蓬勃崛起,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其强大的制造业根基。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庞大的产值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生动体现。回顾过去,劳动力的充裕、开放的经济政策、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共同铸就了这一辉煌。其中,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和资本市场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今,中国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传统工业向先进工业迈进的“后工业化时代”。这意味着,制造业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必须应对愈发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国内外环境。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也进入了关键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金融业肩负起一项重要使命:如何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金融与产业的协同:重塑增长的内在逻辑
金融学理论深刻揭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关联。经济体中产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引发金融结构的相应调整。传统的重工业经济体,往往与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相匹配。这是因为重工业的抵押品属性和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与商业银行以风险规避和稳健增值为目标的授信偏好天然吻合。
然而,随着经济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以创新驱动、高风险但高回报为特征的科技型企业愈发活跃。这类企业往往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但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创新价值。它们的融资需求,与资本市场所提供的风险分散、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工具高度契合。这种产业与金融结构的适配性,已被众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反复证实。
倘若金融结构未能及时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便可能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处于后工业化进程的经济体内,这种滞后效应将更为凸显。
挑战与机遇:产业金融错配的现实困境
当前,中国经济可能正面临着这种产业与金融结构不甚匹配的挑战。一方面,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从过去依赖能源消耗、重资产、高杠杆的模式,转向更加低碳化、轻资产、注重创新和低杠杆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尽管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在稳步推进,但其经营管理模式仍可能受制于传统的路径依赖。
许多商业银行在授信决策时,依然偏好以抵押品和政府信用担保为基础的低风险模式,这使得它们难以充分满足制造业产业升级、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独特融资需求。尤其对于在后工业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专精特新”企业,商业银行可能在授信意愿和专业能力上存在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对高科技风险的专业评估能力。
这种现象导致了产融资源的错配:一部分亟需资金支持的国家优势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却面临融资难的困境;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积极寻求合意的投资对象时,可能因市场环境变化而“资产荒”现象并存。这形成了一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平衡,亟待解决。
转型之路:赋能制造业升级的新金融使命
本文的出发点,正是根植于中国经济当下存在的产业与金融协同挑战。在追求向更高层次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特别是以“专精特新”企业大量涌现为标志的产业升级阶段,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如何能够突破传统授信模式的羁绊,更好地服务制造业的全面升级?这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我们从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视角出发,解析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及其面临的挑战。随后,深入探讨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性金融需求。最终,本文将提出,为了更好地支持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尤其是服务于那些冉冉升起的“专精特新”企业,商业银行需要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业务模式上进行一场深刻的转型。
在后工业化浪潮和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加快向以下四个关键方向转型,将是实现金融赋能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1. 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 发展能够精准识别和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理解科技创新的独特风险回报特征。
2. 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供应链融资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解决方案,增强产业链的韧性。
3. 绿色金融的引领作用: 积极支持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转型,为绿色产业和技术创新提供金融动力,助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财富管理的多元拓展: 拓展面向高净值客户和机构投资者的财富管理业务,为制造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融资渠道和投资选择。
这场转型不仅是金融机构自我革新的过程,更是推动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一步。通过这些转型,金融业将能更好地扮演经济“助推器”的角色,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注入更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