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围绕“新型工业化”的密集部署正在多地上演。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省份相继召开相关推进会议,将焦点锁定在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与新兴产业崛起、以及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各地正抓住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和产业转型的重要窗口,系统性地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旨在增强产业链的韧性,有效补齐短板,强化优势,培育新动能,最终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及国际竞争力。
“勇挑大梁,争当先锋”:各地的新型工业化新蓝图
10月24日,浙江省召开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暨“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在战略性、全局性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立志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的征程中“勇挑大梁、勇当先锋”。随后,10月20日,河南也召开了新型工业化暨重点产业链培育推进大会,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重点产业链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关键任务”。
自9月下旬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以来,江苏、江西、陕西、重庆等多个省市也迅速跟进,召开相关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工业发展态势,并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实体经济,着力推动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程楠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各地的工作部署均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这一核心任务,在当前经济恢复的关键期和产业转型的重要窗口期,特别强调了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同时,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持续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工业大省担当主力
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工业经济呈现出稳定恢复的态势,工业大省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前三季度,在31个省份中,有28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20个省份的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或降幅收窄。在10个工业大省中,有8个省份的增速超过了上半年水平,包括江苏、山东、四川、河北、湖北、浙江在内的6个省份,其增速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链为抓手,构筑产业新优势
从各地具体的会议部署来看,许多地方将“链”和“群”作为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抓手,致力于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壮大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例如,江西省提出了“一链一策”的精细化战略,以推动优势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河南省则明确要求分链实施重点细分领域的专项攻坚,力争推动制造业链群的规模和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浙江省更是聚焦绿色石化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等4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更加精准、更有力度的举措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并进一步细化了支持新型工业化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的政策措施。
数字化、智能化浪潮,赋能新型工业化新突破
与此同时,各地正积极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活力。从“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工业发展”,到“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再到“全方位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工业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一系列举措正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突破。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其占比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使其成为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重点。各地具体部署中,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全面赋能‘智改数转’,不仅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更能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有力支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
创新驱动,培育企业“专精特新”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对于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我国已累计培育了10.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都在积极推动着工业经济的稳增长和制造业产业链的强链补链。
下一步,不少地方还将持续发力,鼓励企业创新,激发其发展活力。河南明确表示将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的全覆盖,并着力培育和壮大“链主”企业,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企业,以实现链群企业间的共生共赢。重庆市则计划进一步加大对本地企业的培育力度,并加强优质企业的招引,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程楠提出,在地方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关键在于结合各地具体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探索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和发展路径。她建议,一方面,应围绕产业链加快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的系统布局,以链群为载体,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从而通过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来提升产业的本地根植性。另一方面,应以企业为主体,开拓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在专业赛道上表现突出的“种子选手”,打通企业进阶式成长的“快车道”。通过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为全面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