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制造业,这一驱动现代工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历程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波动。回溯21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大约每3-4年一轮的周期性变化,这与订单周期(基钦周期)的规律高度契合。通过分析金属切削/成形机床产量增速以及通用/专用设备工业增加值增速等关键指标,我们能够观察到一种同频共振、日益增强的周期性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专业设备服务于各细分行业的周期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整体统计口径能够平滑这些波动。更重要的是,专业设备中大量零部件与通用设备通用,这使得专业设备的增长趋势与通用设备趋同。
六轮周期回溯:经济脉搏的清晰印记
自2002年以来,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大致经历了以下六轮周期:
1. 第一轮周期(2002年一季度-2006年三季度):这是在我国加入全球贸易体系后,订单和市场预期大幅攀升的时期,驱动了近4年的强劲景气上行。
2. 第二轮周期(2006年四季度-2009年二季度):外部需求、国内房地产市场以及奥运经济的拉动是本轮周期的主要动力。然而,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导致本轮周期迅速转入下行,时长相对较短。
3. 第三轮周期(2009年三季度-2012年三季度):在全球经济危机后,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持续推进,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拉动,支撑了本轮周期的发展,直至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增速放缓。
4. 第四轮周期(2012年四季度-2015年四季度):这一时期,海外市场进入了一轮长期的加息周期,国内经济也进入换挡降速阶段,整体增速不高。供给侧的改革措施加速了本轮周期的调整步伐。
5. 第五轮周期(2016年一季度-2020年一季度):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执行,压缩了过剩产能,企业盈利水平得以修复。工业机器人的崛起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成为拉动本轮周期的新引擎。然而,自2018年起,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开始影响周期走向,随后“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本轮周期的终结。
6. 第六轮周期(2020年一季度至今): “新冠”疫情的突发,叠加固有的周期性因素,加剧了上一轮周期的底部调整,同时也因低基数效应抬升了本轮周期的波峰。全球疫情导致境内外周期错配,拉长了本轮周期的时长。目前,市场已进入本轮周期的底部,新的上行周期正蓄势待发。
洞察周期:信贷与库存的领先信号
要精准地跟踪和预测通用自动化周期,深入理解影响工业企业资本开支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虽然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理论上直接相关,但其指标的局限性(包含大量厂房投资而非纯设备投资)导致其与通用自动化周期的共振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从企业设备开支的角度进行跟踪预测更为关键。
从历史数据分析,通用制造业的产销数据与通用设备产量景气度高度同步,这是产能和市场预期的综合体现。相比之下,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则略有滞后。这意味着,当制造业产销景气度上升时,通用设备通常也会同步受益。
PMI中的新订单分项、PPI同比以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反映了工业企业的订单、价格和收入景气度。这些指标与通用制造业周期基本同步,但工业品价格可能存在短暂滞后。这种同步性源于我国工业企业普遍采用的是“设备更新换代-产能利用率爬坡”的逻辑,而非“产能利用率触及瓶颈-购买新设备缓解”,这反映了我国工业生产持续处于主动转型升级之中。
前瞻性指标:信贷扩张与库存变化
认识到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口径限制以及工业企业经营指标不具备前瞻性,寻找能够预判通用制造业周期变化的指标尤为重要。市场普遍认可信贷扩张和库存变化具有显著的前瞻性。
• 信贷扩张的领先性: 信贷是资本开支的主要资金来源,企业进行大规模资本开支往往需要提前进行信贷准备。因此,信贷扩张节奏能够领先于资本开支的变化。
• 库存变化的领先性: 库存变化领先于经营景气度。在景气上行阶段,库存往往处于低位;而在景气顶点时,企业则会加速补库。通过比较企业库存与经营景气度,可以发现两者同频,因此企业库存变化也领先于资本开支。
我们选取M2增速来表征信贷扩张节奏,选取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速来表征库存变化节奏。历史数据显示,库存增速与M2增速变化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并且两者均能较好地预示通用制造业基本面的变化。
市场表现的提前反应:流动性是关键
通用制造业基本面的周期性变化与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由于股票市场的估值中枢往往由短期的基本面预期驱动,当预期实现时,市场估值水平便会随之变动。
由于信贷扩张和库存变化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它们能够预示经济复苏和市场回暖的趋势。在周期演进中,某些指标的变化可能更为领先。因此,通用制造业板块的市场表现往往领先于其基本面变化。
在信贷(M2)和库存之间,M2的变化与通用制造业板块的超额收益率更为相关。M2不仅能领先于通用制造业的基本面,其变化趋势对通用制造业板块的超额收益率同样具有较强的预示作用。这表明,市场的流动性水平是驱动通用制造业板块行情的重要先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