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仓库中传来的最新消息——人形机器人“Digit”的测试启动,无疑为未来物流领域的自动化发展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款由Agility Robotics精心打造的双足机器人,凭借其抓取和举起物品的能力,正迈出在物流枢纽中承担搬运空箱子等任务的第一步,这标志着企业在寻求更高效仓库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人形机器人的独特优势:灵活性与应对危机
物流行业的仓储工作,往往充满重复性、细节多且要求高,但又在“标准化”和“物品处理一致性”上显得尤为不足。对于配送中心的运营商而言,面对日益增长的商品种类和波动剧烈的市场需求,传统自动化技术往往需要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而人形机器人,凭借其卓越的灵活性,恰恰能有效弥补劳动力和技能的缺口,应对物流行业持续面临的挑战。
例如,在满足高峰期对劳动力的临时需求方面,人形机器人无需改变现有仓库的作业流程,就能实现有效补充。其早期最有可能落地的应用场景包括拖车卸货,这项任务因其简单、重复且对体力要求高,正是人形机器人大展身手的理想舞台。相较于其他仅能执行单一流程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人形机器人能够胜任仓库内的多种任务,展现出其独特的通用性。
中短期影响有限,长期潜力巨大
尽管围绕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报道甚嚣尘上,各种机型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中,但由于试点项目的周期较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全面评估,因此在中短期内,人形机器人对现有仓储自动化格局的影响可能不会立竿见影。然而,考虑到日益严峻的劳动力短缺、技能人才的稀缺以及市场需求的波动性,物流领域对各类机器人解决方案的需求依然旺盛。
伦理困境的阴影:机器人的“人性化”引人担忧
亚马逊仓库引入Digit人形机器人,确实引发了公众对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力的担忧。与外观不具备人形特征的自动化系统不同,人形机器人的“类人”形态更容易引发人们对失业的恐慌。作为回应,亚马逊方面不遗余力地强调,其机器人系统的部署创造了“数十万个全新的工作岗位”,其中包括了“在此之前并不存在的新型技术岗位”。
近年来,全球仓储行业,尤其是北美地区,一直饱受劳动力短缺和技能人才匮乏的困扰。一项行业调查显示,招聘与留住合格员工以及应对人才短缺,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人员面临的首要挑战。与此同时,大量企业也计划在近期加大对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投资。
“类人”功能与实际作业需求的权衡
随着人形机器人加速应用于仓储领域,配送行业也开始深入思考其对人力劳动的影响以及机器人普及的时间表。尽管Digit具备双足行走和手臂搬运物体的能力,但要达到科幻作品中那种具备高度感知能力、能与人类融洽共处的人形机器人,仍有漫长的距离。
实际上,Digit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仓储自动化。在这一特定领域,“是否具备人类的思维和运动复杂性”远不如“提高吞吐量和填补技能及劳动力缺口”来得重要。对于拥有近150万名员工的亚马逊而言,强调部署人形机器人能够协同人类,取代最“简单、单调和重复”的任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考量。
Agility Robotics的Digit,被视为一种“移动操作解决方案”,身高1.75米,可举起16公斤重物,并能执行下蹲、伸手、拾取和放置等动作。亚马逊机器人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泰伊·布拉迪(Tye Brady)强调,此举并非为了裁员,人类在“更高级别的思考能力以及诊断问题的能力”上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多元化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与人机协作的未来
除Digit外,Figure AI、Boston Dynamics等公司也在研发针对配送中心的类人机器人。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Optimus Robot)展现了出色的自主分拣能力。初创企业Apptronik预计推出的Apollo,也展示了行走、拣选、堆垛和卸货等功能。
事实上,自动化解决方案在仓储领域早已存在。例如,与体力劳动者协同工作的自主移动机器人(AMRs),能够高效完成繁琐、高强度的任务;而自动存储和检索系统则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订单分拣,大幅提升仓库吞吐量。
目前,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将机器人技术与人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机协作”。许多现象表明,人们乐于与AMRs等机器人共同工作,由机器人承担繁重任务,人类扮演监督者角色。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可能会带来新的伦理思考:当一个在外形和行为上都与人类相似的机器人出现时,人们是否会感到被竞逐,甚至是被超越的压力?这无疑是未来物流自动化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