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特高压解决华中地区“燃煤”之急

2023-05-05 09:165880工业品商城

“国家电网第一个特高压项目非常成功,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1月21日,在湖北省电力公司2010年工作会议上,湖北省副省长段伦义代表省政府对国家电网公司表示感谢。

2009年入冬以来,全国电、煤告罄,湖北、重庆、河南等中部省市被迫停电。 面对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国家电网公司及时组织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连续输送电力200万千瓦,最大输送功率250万千瓦,日均输送电量5000万千瓦时, 相当于每天运输2.5万吨原煤。  .

华中地区煤电油运紧张,不是今年的偶然问题,而是多年的顽疾。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谢明亮表示,从2003年至2009年的电力供需来看,华中电力的供电 每年旱季(1-3月、11-12月)电网非常紧张。 除2006年外,由于高耗能行业用电量下降,电力需求增速放缓,停电停电次数较少,大量停电发生在枯水期 在其他年份。

水电装机比重过大和煤炭资源不足是主要原因。 谢明亮分析,由于煤炭资源匮乏,水电资源季节性明显,华中地区常规的一次能源不能满足电力长期发展的需要。 华中地区每年都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大量能源,尤其是煤炭。 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中部地区能源净输入分别达到5.05亿吨标准煤和7.85亿吨标准煤,能源对外依存度分别上升到43%和47%,矛盾突出。 动力煤供应短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此外,单一的大容量供电结构和区外受电能力不足也加剧了华中地区的电力短缺。 华中电网虽然与周边区域电网相连,但冬季送电是由华北、西北电网向华中电网送电,华中电网向东送电 中国南方电网。 冬季,华北、西北电网输电能力不足。 目前,送电能力只有381万千瓦,不能弥补华中电网的电力缺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直到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送电成功,才有效缓解了华中地区缺电问题。 据悉,2009年1月6日,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电网发展进入了以特高压为标志的新阶段。 一年多来,试验示范工程经受住了雷电、高温、严寒等恶劣天气的考验。 系统运行稳定,设备正常。 累计输电超过100亿千瓦时,充分验证了特高压输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优越感。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76%的煤炭资源储量分布在北方地区,80%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地区,陆上风能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2/3以上的电力需求 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远距离、大规模、高效输电之路。

“解决煤电油运紧张,必须充分利用清洁水电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市长刘守培表示,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国家鼓励和优先发展的能源。 四川地处西南,水能资源丰富,理论储量1.45亿千瓦,技术可开发容量1.21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7%,居全国首位。 开发利用四川丰富的水电资源,建设重要的水电基地,实施“西电东送”,参与全国能源平衡,是国家既定的能源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清洁水电资源,必须彻底转变电力开发方式,优化供电布局,优先发展输电,加快建设长距离、高效的坚强电网。电力传输。 特高压电网具有输电容量大、输电距离远、稳定性高、可靠性好、损耗低、占地少等优点。 特别是在幅员辽阔、自然保护区众多、地理环境恶劣、通道场地资源稀缺的四川,建设特高压电网势在必行。 刘守培说,四川在建的溪洛渡、向家坝、锦屏梯级、官地等水电项目装机容量近3000万千瓦。 如果用500千伏电网输电,需要30个电路,但用的是±800千伏直流电。UHV 只有 5 个电路。 因此,特高压输电在效率、环保、经济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解决电力资源和电力需求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副省长李小鹏提出要加快山西煤电基地建设,实现山西电外送。 他说,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但由于技术原因,过去煤炭的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 这种简单的能源传输方式使得能源安全保障相对较差。 大量煤炭走公路运输,用高标号汽油、柴油运输低标号能源,效率低、污染重、效益差。  “要积极推进电源、电网等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实现济南送电目标,变单纯输煤为煤电并举。”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十一五”以来,山西能源工业在国家正确引导下,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结果。 目前,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已进入换证、技术改造、安全整治、复工复产阶段。 通过此次重组整合,山西煤炭工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显着提升。

山西电力工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 至2009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扣除同期关停的小火电机组)。 全社会用电量126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56%; 对外用电量6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7%。 从长远来看,山西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地位不会改变,将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为尽快实现山西送电目标,山西省代表建议,将山西“济南送电”和三大煤电基地建设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和 “十二五”电力规划。 同时,请国科院同意开展与1000kV特高压交流工程配套的“金电送电”供电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打赏 0
“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从“老三样”到“新三样”,韧性与创新驱动全球市场
盛夏时节,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年1-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韧性,而这一切的背后

0评论2025-11-1414

电机:无框力矩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引擎”新选择
在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人领域,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表现。在众多电机技术中,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放量增长。无框力矩电机:定制化与高扭矩的完美结合无框力矩电机,顾名思义,是一种无轴、无轴承、无外壳、无端盖的电

0评论2025-11-149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力量之源”,国产替代正当时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舞台上,精密减速器无疑是驱动机器人实现精湛技艺的核心部件,它们是机器人“力量的来源”,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幕后英雄”。减速器的核心使命:放大力量,精准传递减速器的根本作用在于:• 降低输出转速: 许多高性能电机以高转速运行,但机器人各部件所需的运动速度较低,减速器能够

0评论2025-11-147

力矩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触觉”之源,技术壁垒与降本增效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日益精进的智慧之路上,力矩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机器人的“触觉”,赋予了机器人感知外界力量的能力,是其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感知和控制的核心部件。什么是力矩传感器?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力矩传感器,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力的变化转化为

0评论2025-11-147

人形机器人:智能舞者蓄势待发,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走来,一场更为深入的商业化浪潮已然拉开序幕。这些集成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尖端技术的“智能舞者”,正凭借其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成为科技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技术革新:从仿生到智能,每一次蜕变都意义非凡人形机

0评论2025-11-1415

2024年大数据市场新格局:国央企引领,制造能源电力成焦点,实时与融合驱动价值
2023年,广受关注的大数据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增长步伐未达预期,尤其以咨询和定制化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步入2024年,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客户对更长时间的POC(概念验证)和长期的售后支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着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正朝着更深入、更长

0评论2025-11-146

赋能产业升级:“智网”连接未来,驱动企业新增长
步入数字时代,产业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三大领先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5G+工业互联网”这条汇聚无限可能的赛道上,正展开激烈的市场角逐。这场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着生产模式,更深刻地重塑着企业的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解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然而,在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绊脚石”需要跨越。这些存在

0评论2025-11-144

激发中原动能:河南产业升级的“九大引擎”与“智造”蓝图
为了催动河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换代的澎湃动力,一份聚焦于产业革新的行动纲领应运而生。该纲领深入洞察各行各业的独特需求,精准施策,提出了九项关键的升级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淘汰落后、拥抱绿色,到提升安全标准、引进高端技术,再到全面升级试验检测能力,乃至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强化固废处理效能

0评论2025-11-135

激活产业脉搏:河南省如何引领大规模设备升级与消费品迭代新浪潮
在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产业基础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市场的更新迭代,是推动整体经济循环提速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既是各类先进设备革新的核心需求者,也是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尖端生产资料的重要生产者。作为中国中原腹地一处重要的经济活跃地带,河南省拥有极为扎实的产业根基。其工业体系之完

0评论2025-11-137

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模仿到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产业链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0评论2025-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