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特高压解决华中地区“燃煤”之急

2023-05-05 09:165680工业品商城

“国家电网第一个特高压项目非常成功,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1月21日,在湖北省电力公司2010年工作会议上,湖北省副省长段伦义代表省政府对国家电网公司表示感谢。

2009年入冬以来,全国电、煤告罄,湖北、重庆、河南等中部省市被迫停电。 面对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国家电网公司及时组织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连续输送电力200万千瓦,最大输送功率250万千瓦,日均输送电量5000万千瓦时, 相当于每天运输2.5万吨原煤。  .

华中地区煤电油运紧张,不是今年的偶然问题,而是多年的顽疾。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谢明亮表示,从2003年至2009年的电力供需来看,华中电力的供电 每年旱季(1-3月、11-12月)电网非常紧张。 除2006年外,由于高耗能行业用电量下降,电力需求增速放缓,停电停电次数较少,大量停电发生在枯水期 在其他年份。

水电装机比重过大和煤炭资源不足是主要原因。 谢明亮分析,由于煤炭资源匮乏,水电资源季节性明显,华中地区常规的一次能源不能满足电力长期发展的需要。 华中地区每年都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大量能源,尤其是煤炭。 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中部地区能源净输入分别达到5.05亿吨标准煤和7.85亿吨标准煤,能源对外依存度分别上升到43%和47%,矛盾突出。 动力煤供应短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此外,单一的大容量供电结构和区外受电能力不足也加剧了华中地区的电力短缺。 华中电网虽然与周边区域电网相连,但冬季送电是由华北、西北电网向华中电网送电,华中电网向东送电 中国南方电网。 冬季,华北、西北电网输电能力不足。 目前,送电能力只有381万千瓦,不能弥补华中电网的电力缺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直到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送电成功,才有效缓解了华中地区缺电问题。 据悉,2009年1月6日,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电网发展进入了以特高压为标志的新阶段。 一年多来,试验示范工程经受住了雷电、高温、严寒等恶劣天气的考验。 系统运行稳定,设备正常。 累计输电超过100亿千瓦时,充分验证了特高压输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优越感。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76%的煤炭资源储量分布在北方地区,80%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地区,陆上风能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2/3以上的电力需求 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远距离、大规模、高效输电之路。

“解决煤电油运紧张,必须充分利用清洁水电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市长刘守培表示,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国家鼓励和优先发展的能源。 四川地处西南,水能资源丰富,理论储量1.45亿千瓦,技术可开发容量1.21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7%,居全国首位。 开发利用四川丰富的水电资源,建设重要的水电基地,实施“西电东送”,参与全国能源平衡,是国家既定的能源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清洁水电资源,必须彻底转变电力开发方式,优化供电布局,优先发展输电,加快建设长距离、高效的坚强电网。电力传输。 特高压电网具有输电容量大、输电距离远、稳定性高、可靠性好、损耗低、占地少等优点。 特别是在幅员辽阔、自然保护区众多、地理环境恶劣、通道场地资源稀缺的四川,建设特高压电网势在必行。 刘守培说,四川在建的溪洛渡、向家坝、锦屏梯级、官地等水电项目装机容量近3000万千瓦。 如果用500千伏电网输电,需要30个电路,但用的是±800千伏直流电。UHV 只有 5 个电路。 因此,特高压输电在效率、环保、经济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解决电力资源和电力需求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副省长李小鹏提出要加快山西煤电基地建设,实现山西电外送。 他说,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但由于技术原因,过去煤炭的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 这种简单的能源传输方式使得能源安全保障相对较差。 大量煤炭走公路运输,用高标号汽油、柴油运输低标号能源,效率低、污染重、效益差。  “要积极推进电源、电网等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实现济南送电目标,变单纯输煤为煤电并举。”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十一五”以来,山西能源工业在国家正确引导下,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结果。 目前,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已进入换证、技术改造、安全整治、复工复产阶段。 通过此次重组整合,山西煤炭工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显着提升。

山西电力工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 至2009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扣除同期关停的小火电机组)。 全社会用电量126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56%; 对外用电量6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7%。 从长远来看,山西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地位不会改变,将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为尽快实现山西送电目标,山西省代表建议,将山西“济南送电”和三大煤电基地建设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和 “十二五”电力规划。 同时,请国科院同意开展与1000kV特高压交流工程配套的“金电送电”供电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打赏 0
工业的“新脉搏”:当机器人遇上智能,中国制造的“黑科技”力量
在追求尖端科技的浪潮中,智能机器人早已不再是科幻电影的专利,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早在家居场景的概念普及之前,它们早已隐匿于庞大而精密的制造车间,成为驱动现代工业高效运转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制造业,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逐年攀升,那些对精度要求苛刻、

0评论2025-09-263

工业的“神经末梢”:探秘赋能智能未来的传感器技术
当我们谈论如火如荼的工业 4.0 时代,那些驱动着生产线高效运转、让企业迈向智能化的“幕后英雄”是谁?答案是:工业传感器技术。它们如同工业巨轮上敏锐而不知疲倦的“神经末梢”,不断感知、测量、反馈着生产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基石。此刻,让我们一同深入工业传感器的世界,解码它们如何引

0评论2025-09-263

工业巨轮的“智慧之眼”:现场仪表,洞悉生产的每一个节拍
早期的工业生产,依靠的是经验和最直观的感官。然而,随着生产的复杂度提升,对数据精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传感器应运而生,它们是物理感受世界的触角,能够将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千变万化的物理量,转化为可被解读的信号。随后,变送器如同尽职的信使,将这些原始信号转换为统一、标准的电信号,就像将不同语言

0评论2025-09-263

工业气体融资“新动向”与专利“硬实力”:解锁国产替代广阔前景
工业气体作为典型的“高精尖”产业,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风险资本,也正逐渐将目光投向实体投资领域,为工业气体产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风险资本的“精准滴灌”:看重协同价值与长期回报工业气体产业的融资事件呈现出一些鲜明

0评论2025-09-244

工业气体需求结构革新:从传统巨头到新兴“明星”的全面进化
工业气体作为现代产业的“血液”,其需求结构的优化与变迁,深刻映照出国民经济发展重心和技术革新方向的演变。从传统的金属冶炼、化工能源领域,到当前炙手可热的锂电、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工业气体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为不同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电子特气:驱动高端制造的“尖刀利器”,国产化进程提速在日新

0评论2025-09-2415

工业的“血液”:千亿级市场浪潮中的中国工业气体产业
工业气体,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为各类生产活动提供关键支持。根据应用领域和纯度要求,工业气体主要被划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大类。工业气体的“家族光谱”:从“血液”到“特种兵”1. 大宗气体:工业的基石大宗气体指的是纯度要求在5N(99.

0评论2025-09-245

金融活水涌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多地联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迎来一轮金融政策的强劲“红利期”。从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到地方政府的细化落地,再到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一项项政策措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焦服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其绿色低碳发展和提升金融产品供给的适配度,为建设制造强国注入不竭动力。政策“组合拳”重塑金融服务格局:精准滴灌,支

0评论2025-09-245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制造业贷款大幅跃升,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当前,一场由金融政策强力发起的“红利潮”正席卷中国制造业,为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记者从多地监管部门及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到,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持续攀升,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态势。这背后,是国家层面持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将更多金融资源导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

0评论2025-09-248

深圳“工业第一城”的增长引擎:龙岗区以先进制造业筑牢“深”基
深圳,这座以科技创新闻名世界的城市,如今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实力,首次荣登“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宝座。2022年,深圳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全部工业增加值上双双夺冠,“工业”二字当之无愧地成为深圳GDP增长的主要功臣。而在这场辉煌的工业发展浪潮中,龙岗区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深圳“工业第一城”背后不可忽视

0评论2025-09-242

国际标准引领,中国智能制造迈向“智胜未来”
近日,在风景秀丽的南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委)2023年度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国际标准化引领智能制造新发展”为鲜明主题,汇聚了来自智能制造前沿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计120余人,共商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大计。会议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

0评论2025-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