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驱动未来:解析工业自动化与控制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2025-11-14 工业品商城4
核心提示:工业制造业的脉搏正在加速跳动,尤其是在自动化与控制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按时交付任务的严格要求,工厂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依赖程度已达到历史新高。据权威统计分析,去年全球工业自动化与控制市场的总规模估值已高达约1949.9亿美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

 工业制造业的脉搏正在加速跳动,尤其是在自动化与控制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按时交付任务的严格要求,工厂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依赖程度已达到历史新高。据权威统计分析,去年全球工业自动化与控制市场的总规模估值已高达约1949.9亿美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攀升至3799.3亿美元,这一数字凸显了该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

中国工业控制市场:增长中的蜕变

 放眼中国的工业控制市场,同样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依据公开数据,2023年,该地区的工业发展仍然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势头,新兴经济动能正在加快孕育。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较去年增长了6.8%,其在规模以上工业总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达到33.6%。同时,高技术制造业也实现了2.7%的增长,对整体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15.7%。

 尽管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2023年工业自动化的复苏迹象并不算十分突出。全球范围内,经济复苏的动力显得不足,在中国国内,则面临着有效需求增长乏力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土的工业控制与自动化行业竞争依然异常激烈。西门子、ABB、三菱、安川、欧姆龙、松下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世界级厂商,仍然掌握着市场的主导份额。然而,汇川、禾川、雷赛等本土自动化品牌,在得到上游技术伙伴的有力支持下,正从“做大”迈向“做强”的转型之路。

 本土企业之所以能够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支持。自相关长远规划发布以来,对工业制造产业的现代化升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中,研发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关键工业控制装备被置于优先地位,并在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等核心部件领域力求取得突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等蓬勃发展的热门产业,工厂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也随之加速。各地区相继出台了针对数字化智能标杆示范工厂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进步。

工业控制的产业链脉络

深入剖析工业控制的产业链,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主要环节。

• 上游:主要涵盖控制/通信芯片、设计IP、传感器、电子元器件以及PCB(印刷电路板)等基础要素。

• 中游:根据工业控制的不同操作流程,可细分为执行层、驱动层、控制层和运行监控监测层。其中,执行层包括调节阀和电机传动;驱动层涉及变频器和伺服系统;控制层则由人机界面(HMI)、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PLC构成;运行监控平台则包含仪表和工业视觉系统等。

• 下游:细分产业众多,发展势头强劲的热门领域包括3C制造、绿色能源汽车、能源储存、服务器、石油化工以及轨道交通等。

从半导体器件的角度审视工业控制的上游,可以将其归纳为四个大类:工业传感器、工业控制芯片、设计IP以及工业FPGA。

• 工业传感器:作为中游感知或反馈层面的核心组件,工业传感器在优化工业流程、强化资产监测与防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国际上,安森美、基恩士、欧姆龙等知名企业在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本土的思特威、纳芯微、康耐视等企业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

• 工业控制芯片与模组:通用微控制器(MCU)是该领域的主要产品。国外市场被TI、ADI、ST等巨头主导,中国本土的极海半导体、华大、中颖电子等品牌也在不断崛起,致力于通用MCU的研发。

• 设计IP:随着市场对差异化需求的提升,无论是核心IP还是接口IP,都成为芯片厂商不可忽视的一环。Arm、新思科技等国际巨头是该领域的引领者,而平头哥、晶心科技、芯原等中国企业也正加速追赶。

• 工业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工业机器人、高精密设备等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驱动下,多轴、高性能伺服技术的研发日益凸显FPGA的应用优势。在伺服驱动、数控和工业自动化领域,FPGA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工业通信,例如作为EtherCAT主站或从站的组成部分。AMD(Xilinx)、Intel(Altera)等国际巨头是主要供应商,中国的高云半导体、安路科技等也在积极布局。

市场趋势与前沿技术

聚焦上游产品,我们可以洞察到工业控制市场的关键趋势:

• 机器人电机控制:集成化的架构要求MCU不仅能处理复杂的实时任务,还需要支持丰富的工业通信协议。例如,TI的多核工业MCU集成多个Cortex-R5F核心,能够满足机器人多轴电机控制的高性能需求,并支持EtherCAT等协议。

• 全集成伺服控制芯片:伺服控制器作为运动控制的核心,正朝着更高的驱动效率和动态性能发展。世健基于TMC4671的全集成方案,将磁场定向控制、ADC、传感器接口等功能高度集成,适用于多种伺服应用。

• 高端工业HMI:为了支持更复杂的可视化交互,高端HMI需要更强的图形处理能力。先楫半导体HPM6800系列MCU集成RISC-V内核和GPU IP,为HMI提供了出色的图形性能。此外,语音控制HMI的需求也在增长,如瑞萨的R9A06G150语音HMI ASSP MCU,专注于紧凑设计和多语言命令支持。

• 状态监测与诊断:通过分析机器运行数据(如温度、噪声、振动),实现预测性维护,降低停机风险。ADI数字型三轴振动传感器参考设计,利用FFT、FIR等分析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设备的健康监测。

• 工业视觉检测:随着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要求的提高,图像传感器不仅要感知可见光,还要加强对不可见光波段(如短波红外)的感知能力。索尼的IMX992/993图像传感器采用SenSWIR技术,能在各类工业检测和测量中提供高精度的成像。

• 专用工业通信芯片:在EtherCAT等特定工业通信协议的应用中,专用芯片必不可少。亚信电子推出的EtherCAT从站控制器芯片,支持高效能的双核设计,可与支持标准EtherCAT协议的系统实现互联。同时,基于RK3568处理器的工业核心板也可用于打造EtherCAT主站。

• SoC FPGA(系统级芯片FPGA):结合了FPGA的可编程灵活性与硬核处理器的高效能,降低了系统功耗和成本。安路科技SALDRAGON系列FPSoC,集成Arm Cortex-A35或RISC-V处理器,充分利用了两者的生态系统。

工业通信:以太网主导地位稳固

 工业通信方式经历了多年的演变,主要包括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和工业无线网络。工业以太网凭借其速度和灵活性优势,正逐渐巩固其在市场的主导地位。尽管传统现场总线仍有应用,但其市场份额正被以太网蚕食。无线连接整体保持稳定,但要实现全无线工厂仍需克服诸多挑战。工业以太网相较于工业总线,在通信速度和拓扑结构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同时,行业联盟的推动,如PROFINET和EtherCAT的日益普及,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转变。在5G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蜂窝网络技术也开始被关注,但其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