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数字化浪潮。近期的《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2022)》和《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2022)》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区域数字经济与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同时也指出了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
数字经济:上海领跑,多极发展格局渐显
《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2022)》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奋。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有8个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上超越了平均水平,其中,上海以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位居榜首,成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领航者。紧随其后,杭州和南京分列第二、三位,苏州的表现尤为突出,作为地级市,其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居全市前列,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整体来看,长三角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势明显,为数字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区域在发展环境优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白皮书的前瞻性分析指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地区近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我们预期,各地在数字经济的模式、路径和定位上将更加清晰明确,这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数字鸿沟以及数字红利分配不平衡等突出问题。随着三省一市加快政策保障的力度,区域数字营商环境必将日趋健康。“国际合作”将为区域数字经济注入新的合作共赢活力。
面向未来,长三角地区应持续发力: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加大对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如5G、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投入,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物理支撑。
拓展数字化应用: 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催生更多数字化创新场景。
提升数字素养: 加强对个人及企业在数字技能、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全社会的数字素养。
驱动产业变革: 推动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产业变革,鼓励传统企业拥抱数字化技术,实现模式创新。
缩小区域差异: 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经验共享和资源倾斜,努力缩小区域间的数字发展差距,实现协同发展。
工业互联网:构建“一核引领、三极辐射、五强逐鹿”新格局
《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2022)》则更为聚焦于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进程。研究显示,上海市以78.73的综合指数遥遥领先,占据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地位。苏州、南京、杭州紧随其后,指数均超过50,并呈高度接近态势,共同构成了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梯队。合肥、无锡、宁波、常州、嘉兴等五个城市也表现优异,综合指数高于平均值,处于第二梯队。
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核引领、三极辐射、五强逐鹿”的总体格局:上海作为核心引领者,苏州、南京、杭州作为重要的发展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而合肥、无锡、宁波、常州、嘉兴等则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者,逐鹿市场。
展望未来,长三角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融合创新态势加剧: 工业互联网将与实体经济更深度地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平台建设特色化、专业化: 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向更具特色、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聚焦特定行业或应用场景,提升服务能力。
应用场景深化拓展: “平台+园区”等模式将进一步推广,工业互联网在多场景、多领域、多行业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实际。
跨区域协同联动增强: 区域间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将加强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韧性。
为进一步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根基,白皮书建议:
夯实技术基础: 加大对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投入,提升工业互联网在技术、平台、安全等方面的支撑能力。
加快平台建设: 鼓励建设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创新发展。
加强应用赋能: 推广“平台+应用”、“平台+园区”等模式,加速工业互联网在制造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构建发展生态: 推动人才、数据、资本等要素集聚,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体系。
结语:
长三角地区在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积极探索,不仅为区域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也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应用拓展,并积极应对挑战,长三角必将继续在数字经济时代描绘出更加辉煌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