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作为山东经济的根基与优势所在,其发展态势深刻影响着全省经济的脉搏。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定盘星”,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落实“三个坚决”,壮大“十强产业”,全面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以此塑就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为紧紧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的战略定位,加快构建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山东省发布了新一轮的行动计划——《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345”发展策略:破解难题,优化升级
《行动计划》明确了“破三难、优四产、促五化”的“345”推进思路,旨在:
• 破解三大难题: 着力解决创新能力偏弱、产业结构偏重、资源要素偏紧等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 优化四大产业: 以更大力度转调优化低效产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
• 促进五化发展: 全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目标清晰:2025年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
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山东力争到2025年实现以下关键目标:
• 经济贡献: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0%左右。
• 盈利能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左右。
• 创新投入: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2%左右。
• 高新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
•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左右。
• 绿色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较2020年降低17%左右。
这些目标共同勾勒出山东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蓝图,为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二项部署:全方位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行动计划》围绕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共作出22项工作部署,涵盖了制造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1. 聚焦高端化提升:
1.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力争到2025年,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约50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约2000家。
2. 优化产业结构层次: 加快转调优化低效产能,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积极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3. 塑强产业人才队伍: 通过系统性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 加快智能化改造:
1. 建强新型基础设施: 打造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山东工业云体系,为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 深化数字赋能增效: 以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持续实施“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扎实开展“云行齐鲁·工赋山东”行动。
3. 优化提升数字产业: 加快智能制造提质升级,常态化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每年培育10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示范)。支持济南、青岛软件名城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 支持绿色化转型:
1.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持续打造绿色工业园区,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促使生产全过程绿色循环。
2.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 加强“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应用,认真落实“四个区分”、“五个减量替代”要求。对“两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进行清单化跟踪监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3. 提高单位产出效益: 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引导企业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
4. 鼓励服务化延伸:
1. 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 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制造平台,如面向铸造、印染、模具等关键环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工厂,提升产业链协作效率。
2.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向两端延伸。
3. 共建共享“好品山东”品牌: 实施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好品山东”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提档升级传统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更多优质山东制造产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拓新市场。
通过这些全面而深入的战略部署,山东正全力以赴,朝着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的目标阔步前行,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