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政策有力,能源合同管理渐趋完善

2023-10-07 09:34260工业品商城

    在近期启动的“智光杯·中国节能服务万里行·贵州行”活动中,通过合同能源管理(EPC)帮助用能企业降低能源消耗水平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受到了企业的追捧。 贵州企业。 启动仪式上,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精心打造的“节能服务联合舰队”聚集了先进节能技术、综合节能解决方案、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能源等行业资源。 节能服务专家团队,与一批贵州省用能单位开展节能诊断、项目评估、合作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签约数百个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带动了节能减排。 节约投资40亿元。

  贵州只是近期中国节能服务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河北、江苏、云南等省份,合同能源管理也蓬勃发展。 无论是在水利、电力领域,还是在农业、煤炭、化工领域,采用这一机制的企业都大幅度降低了能源消耗。 节能率一般在10%~40%之间,最高可达60%。 业内专家表示,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已成定局。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用户提供能效审核、节能改造等一站式服务。 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监控、培训和运营管理。 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实现盈利和滚动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过去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主要是受资金、信息、意识等方面的限制。 以及其他问题。 一方面,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尚未建立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商业声誉,市场融资困难; 另一方面,企业不了解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方式,对其可行性存在疑虑。 他认为,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以前没有充分发挥的节能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转发的《关于加快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地方政府 各级各类要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发展节能服务业作为重要议事日程。  《关于加快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强调,要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和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 例如,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从该项目首次取得生产经营收入的纳税年度起,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征企业所得税。 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010年6月3日和10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两次发布关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的相关通知,通过财政补贴促进EPC项目的实施。 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纷纷成立节能服务公司,大举进军节能服务市场,甚至包括南方电网、南方电网等“巨头”企业。 神华集团. 截至目前,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已到位20亿元。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主任陈书忠分析,金融支持政策的频繁出台,将推动更多用能企业从“我要节能”转变为“我要节能”。 节约能源。” 现在政府带头大规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让各方尝到市场化节能服务的甜头。 节能减排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未来1-2年,贵州用能企业通过专业机构提供的节能服务预计可节省2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万吨。 在“智光杯·中国节能服务万里行·贵州行”启动仪式上,贵州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英伟表示,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打造 节能服务业将成为贵州节能工作的亮点。

  据介绍,通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贵州企业能源成本明显降低。 如贵阳特钢厂循环水节能改造项目综合节能率达40.56%,遵义烟厂空压机节能改造项目综合节能率达40.56%  。 节能率为28.8%。  “中国节能服务行—贵州行”活动主办方拟投资企业整体节点效率提升、热电联产节能增效、余热余压发电利用 3亿到5亿元。 协助企业实施改造项目。 据初步测算,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电6亿千瓦时,相当于建设一座100兆瓦的绿色节能电厂。

   不仅在贵州,在起步较早的湖南,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也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株洲火炬工业炉有限公司对株冶集团4000吨熔铅炉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改造。 项目连续运行两年后,吨铅平均耗气量由改造前的240立方米下降到120立方米,热效率大幅提高至50%左右。  2010年下半年,湖南省怀化市还专门制定了由政府牵头的《节能降耗预警和应急调控预案》,将节能降耗目标分解到13个县(市、区)  ),并与企业签订目标责任。 书中,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合同能源管理“遍地开花”。

  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业实现总产值587.68亿元,同比增长40.83%; 综合节能投资360亿元,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757.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33.85%。 数千吨。 同时,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增至502家,从业人员增至13万人。

  陈树忠表示,节能服务公司的利润来自于为用能企业节省的部分能源资金; 用能企业无需投资即可节省能源支出、降低成本; 金融机构通过向节能服务企业提供贷款获得现有利益。 既可以赚钱,又可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 随着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上升,人们对节能的需求越来越大。 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有利于推动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据专家预计,2010年我国节能服务业产值将达到800亿元,增速为30%-40%。 未来行业市场容量预计将突破4000亿元。


打赏 0
2024制造业新引擎:创新、智能与绿色齐头并进,引领经济稳增长
2023年,中国工业经济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回升与增长。工信部最新发布的系列数据令人振奋: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全球领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达27家,“新三样”产品出口额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大关,工业互联网更是深度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与此同时,信息通信业也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为整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政策“

0评论2025-09-309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助力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越来越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逐步融入大型企业供应链体系,成为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专家指出,这类企业凭借明确的产品定位和技术优势,不仅在细分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在推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稳步崛起,订单与营收持续增

0评论2025-09-308

2024年经济引擎全开:重大项目投资与吸引外资激扬新动能
新年伊始,各地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清晰勾勒出2024年稳增长的主旋律:“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成为关键抓手,旨在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精准投向“夯实产业基础”“培育新质生产力”“补齐产业短板”等核心领域,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高性能项目落地,驱动产业升级与创新科技创新,擎动发展前沿:北京市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方面,

0评论2025-09-3012

洞悉未来:六维力传感器与人形机器人如何驱动产业变革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正迎来一个由智能驱动的崭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精密传感技术与先进机器人形态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对生产、服务乃至日常生活方式的认知。本文将聚焦于一个正在悄然兴起的关键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并探讨其与令人瞩目的人形机器人如何共同开启产业革新的篇章,揭示其蕴含的

0评论2025-09-2914

力传感器生产工艺的关键环节与全球产业格局:应变片、弹性体与六维力传感器深度剖析
力传感器作为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生产工艺流程复杂且对技术要求极高。本文将从应变片生产、弹性体制造两个工艺关键环节出发,深入分析其原材料、技术壁垒,并结合六维力传感器的产业格局,剖析国内外竞争态势。一、 力传感器生产的关键制造环节从力传感器的生产工艺流程来看,应变片的生产和弹性体的

0评论2025-09-2914

机器人执行器方案与力反馈测量方式的匹配分析
机器人执行器是实现机器人运动的关键部件,而力反馈测量是实现精确、柔性控制的重要环节。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主流的力反馈测量方式与机器人常用执行器方案之间的匹配关系,为机器人设计和应用提供指导。一、 机器人硬件层面的力反馈测量方式在机器人硬件层面,力反馈测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 应变片式力矩传感器:1. 原

0评论2025-09-2911

工业信息安全:数字浪潮下的严峻挑战与大模型驱动的未来守护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工业领域虽然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公开披露的工业信息安全事件高达312起,覆盖了十几个工业细分领域。其中,制造和能源领域已成为网络攻击的重镇,攻击手段呈现出目标多元化、手段复杂化、影响

0评论2025-09-2620

智能制造:企业盈利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企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为了实现盈利。而在新时代,智能制造正成为企业驱动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尽管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目标各异,因此智能制造的实践路径也各有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运营模式量身定制智能制造系统。然而,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性如何,在追求盈利这一共同目标下,所有企

0评论2025-09-2618

中国工业机器人:从“替代人力”到“智能智造”的转型之路
中国已然坐拥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其规模仍在强劲增长。然而,这片繁荣之下,也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多数应用仍停留在“低端基本阶段”,主要以替代人力进行的简单机械操作为主,执行的是“点到点”的固定任务。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成本、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端应用的主流化

0评论2025-09-2617

智能制造时代,工业机器人迎来“进化”:从机械臂到“智慧大脑”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曾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力。然而,随着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的新征程,传统的“机械臂”模式已显疲态。 智能制造核心要求的“自感知、柔性化、高速度、定制化”等特质,对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智能制造驱动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趋势,并结合泰国某汽车零部件制造

0评论2025-09-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