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建设智慧城市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的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国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 智慧水务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是水务部门一直在提的一个概念。智慧水务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并可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
智慧水务借助新一代无线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从水源水库的蓄水量、水位、水质情况、管路流量、各地供水量等实时数据监控开始,到各个区域供水站的实时数据,再到终端用户的用水量等相关数据自动采集,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供水调度监测体系,结合管网GIS系统、管网水力模型、供水调度管理等系统,形成智能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调度运行的实时监控、供水变化趋势预测及应对、突发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等辅助决策功能,提升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智慧水务建设应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协同运作、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协同化、服务主动化和控制自动化;努力搭建包括智慧水务监测对象、智慧水务控制对象、传输网络、水务数据中心、智慧水务应用、服务对象、安全保障以及推进机制等在内的总体架构。
对于水务企业而言,漏损造成的损失是一个极其头疼的问题。我国的漏水管理现状并不乐观。我国城市供水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全国范围的666个城市2011年供水管道长为57.38万千米,2011年全年供水总量为513.42亿吨,年末的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2.67亿吨/天。
据估计,若以平均漏损率20%计算,中国水务企业一年的漏损水量为102亿吨。若以每吨水的供水成本1.5元计算,每年因漏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54亿元。若以售水的每吨水价2元计算,则漏损水量的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以上。如此巨大的损失恐怕要让水务企业好好反思一番。
中国水务企业漏水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我们不妨对此进行一番梳理。比如,水务企业的基础设施老化,管网等设施没有及时维护;管网基础数据不完善、不准确;管网监测不全面,漏水监测设施不完善;缺乏分区管理;信息系统很多、分散,数据不统一;管网、调度、客服的系统各自独立;缺乏统一的漏水管理平台,缺乏有效的漏水管理机制;被动式漏水管理,效率低,效果不明显;检漏通常只能维持漏损水平,而不能有效降低漏损等。
解决漏损需要全面的产销差管理和漏算控制解决系统。在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下,智慧水务的发展对控制漏损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用。在世界上,曾经有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智慧水务的前景和趋势。
个例子是卡塔尔管网漏损管理。2007年,卡塔尔的供水管网产销差率为59.1%,其中物理漏损占33.5%。为了应对国际重大赛事的需要,卡塔尔急需降低产销差率,节约水资源,提高供水收益率。在运用智慧水务对漏损进行控制管理4年后,卡塔尔管网的产销差水量降至原来的一半,每年节约1400万欧元。每年减少1540吨漏损,产销差率则从59.1%降到20.9%,尤其是物理漏损从33.5%降到8.2%。该国的水务公司也成为海湾地区运营效率高的水务公司。
另一个例子是英国的Anglian管网漏损管理。通过剖析水网建设维护中的问题,施耐德电气利用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帮助英国大水务公司减少5%漏损,而自运行以来,每年解决约27000个漏点,达到了英国低的漏损率水平,大幅度提高了运营效率。
目前,中国的城市水务企业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比如,国家政策越来越重视水问题;供水企业越来越多面临市场竞争;资源日益紧缺;水资源用户的维权意识逐渐成熟、供水企业的服务急需转变等。然而,中国的城市水务企业需要重视的一点是,智慧水务的大数据集成分析和挖掘应用。
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 ”信息化发展的新计划,政府和民用的各个行业正在形成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本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水利行业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传统基础领域,通过整合和吸收政府、社会各界资源积极参与,将“水务管理与服务”与“互联网”相结合,将促进“水资源”的管理利用、“水灾害”的有效防控。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甚至是核心资产,数据资产及数据专业处理能力将成为水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杨虎进的看法,未来水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水务物联网获取水网数据,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提供长期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应用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加快数据和业务的流转,从而提高公司的科技储备和资本市场战略收购能力。
工业信息安全:数字浪潮下的严峻挑战与大模型驱动的未来守护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工业领域虽然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公开披露的工业信息安全事件高达312起,覆盖了十几个工业细分领域。其中,制造和能源领域已成为网络攻击的重镇,攻击手段呈现出目标多元化、手段复杂化、影响
0评论2025-09-263
智能制造:企业盈利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企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为了实现盈利。而在新时代,智能制造正成为企业驱动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尽管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目标各异,因此智能制造的实践路径也各有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运营模式量身定制智能制造系统。然而,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性如何,在追求盈利这一共同目标下,所有企
0评论2025-09-263
中国工业机器人:从“替代人力”到“智能智造”的转型之路
中国已然坐拥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其规模仍在强劲增长。然而,这片繁荣之下,也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多数应用仍停留在“低端基本阶段”,主要以替代人力进行的简单机械操作为主,执行的是“点到点”的固定任务。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成本、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端应用的主流化
0评论2025-09-263
智能制造时代,工业机器人迎来“进化”:从机械臂到“智慧大脑”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曾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力。然而,随着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的新征程,传统的“机械臂”模式已显疲态。 智能制造核心要求的“自感知、柔性化、高速度、定制化”等特质,对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智能制造驱动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趋势,并结合泰国某汽车零部件制造
0评论2025-09-262
“5G+工业互联网”: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双核驱动力”
中国在5G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正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5G基站已达318.9万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更有超过8000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深入各个工业大类,其影响力已 “覆盖全部工业大类”,并加速向更多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延伸。5G:智能制造的“泛
0评论2025-09-263
ICT:新工业革命的“核爆点”,驱动中国新型工业化腾飞
信息通信技术(ICT)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全球工业的格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深刻指出,ICT已成为新工业革命中最大的技术变量,每一次的迭代升级,都为工业化带来了阶梯式的支撑作用飞跃。从局部优化到全局重塑:ICT驱动的工业化进阶过去,ICT的应用更多集中在局部优化工业效率。在中
0评论2025-09-263
数字化浪潮下的中国“信通”力量:引领新型工业化,“数智”绘就发展新篇章
当数字化的浪潮汹涌而来,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已然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12月22日,汇聚行业顶尖智慧的“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信息通信业助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描绘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这场盛会不仅是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现
0评论2025-09-262
武汉“工业元宇宙”先行:擘画智能制造新蓝图,加速数字经济的“超级风口”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澎湃激荡中,武汉正以前瞻性的视野,将目光聚焦于 “工业元宇宙”。近日,武汉市经信局率先发布2023年武汉市工业元宇宙十大优秀应用场景名单,这标志着武汉在工业元宇宙领域的探索进入了崭新阶段,为推动制造业的深度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超级风口”。工业元宇宙:武汉加速布局的战略
0评论2025-09-262
揭秘2024制造新动能:协作机器人(Cobots)重塑生产力与人性化工厂
2024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再是制造业的“枷锁”,而是驱动创新的“引擎”。 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企业正迫切寻求在生产率上实现“飞跃”。普华永道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未来:到2030年,自动化技术将为全球经济注入高达15万亿美元的增长动能。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的高昂门槛,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正是
0评论2025-09-253
破“芯”而出:中国工业软件的“炼金术”与未来增长极
当中国制造的“骨骼”日益强健,精密的“肌肉”逐渐成型,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至关重要——“神经系统”的强大。业内资深人士如高素梅等,曾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一旦技术代差持续扩大,将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发展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是对现状的担忧,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我国工业软件的升级之路,迫切需
0评论2025-0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