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领航“智”造新高地: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竞逐与中国探索

2025-10-10 08:1120工业品商城

 数字经济浪潮汹涌,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下一代通信技术到尖端智能算法,全球范围内对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都给予了最高的战略定位。从“黑灯工厂”的未来愿景,到全流程优化升级的智能工厂,各个经济体都在加速布局,力求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抢占先机。

 面对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意义非凡。本刊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军梅教授,深入探讨了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本土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制造的“长板”与“短板”:速度与深度的较量

 在过去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本土制造业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生命力,形成了多重“长板”。

 首先是规模与韧性。 庞大的制造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使得中国制造业拥有无与伦比的活力和承载力。其次是前沿技术的快速落地。 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例如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国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成熟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快速迭代的终端模组成本下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这些技术在生产一线的融合应用。再者是市场创新的驱动力。 本土企业在新模式、新业态的先试先行中大量投入,有效推动了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迭代。更可观的是,其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本土规模以上企业的数字化投入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示着未来蕴藏的巨大增长潜力。

然而,迈向更高质量的转型之路也伴随着显著的“短板”:

 在核心技术领域,部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基础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仍需加强,对外依赖度需要持续降低。在基础设施普及度上,虽然互联网普及率已较高(超七成),但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工业软件方面,特别是科学计算和核心引擎软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此外,高端数据处理中心的布局以及数字化配套服务生态的成熟度,都需要更广泛、更专业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共同构建。

环球“塑形”:不同经济体的转型侧重点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全球主要制造业中心的转型战略各具特色,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展开部署:

• A体(美国): 战略核心在于“再工业化”,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提升高端产品的全球份额,重点聚焦于前沿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B体(德国): 目标是巩固和强化其在全球制造业标准制定中的领导地位,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广“德国标准”,保持其长期以来的制造优势。

• C体(日本): 侧重于构建新型连接社会,大力发展集成机器人技术,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制造”,驱动智能产业的技术迭代。

• D体(新加坡): 专注于成为全球研究中心,加大对尖端智能技术的投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

 中国路径的差异化在于,发展逻辑上更倾向于“技术赋能先行”(数字化优先于自动化),侧重点上则是在加速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以现有信息化基础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层面的“补课”与融合。

腰部企业的“转型困境”:谁来领跑,如何落地?

 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在不同规模的企业间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大型实体倾向于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化部署;而海量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才是本土制造业的基石,它们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

1. 认知与方法论的缺失 (“不想转”“不会转”): 长期采用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中小企业,对于“如何转型”缺乏清晰的路线图和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导致行动迟疑。

2. 资金与风险承受力 (“不敢转”): 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自动化升级,资金壁垒使得它们在试错成本高昂的数字化项目中望而却步。

3. 人才与执行力 (“转不好”): 数字化转型方案的定制与落地极度依赖专业团队。即便引入外部支持,企业内部也缺乏具备足够理解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的人才,易导致项目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

工业软件的突围:筑牢“数字大脑”

 工业软件被誉为制造业的“中枢神经”。本土在该领域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管理类软件已取得显著进展,部分细分市场竞争力已达国际水平;工程类软件差距居中;而科学计算类软件(核心引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大。

当前的主要障碍在于高价值软件体系的应用场景不足。面对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本土软件亟需更广阔、更真实的生产环境进行验证和打磨。

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本土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 夯实基础平台: 可借鉴国际领先实践,加强跨界合作,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安全测试床等基础建设,提升“基础不牢”的风险抵御能力。

• 场景驱动创新: 必须主动在可控的、合适的应用场景中释放机会给本土智能装备和软件,提供高速迭代的“试错空间”,加速核心技术的成熟。

 在产业支持层面,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搭建了成熟的支援体系,特别是更关注中小企业的转型需求。本土可以借鉴国际上构建“测试床”和“卓越中心”的经验,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如“云量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和实践能力上的瓶颈,真正实现“想转、敢转、会转”的良性循环,激活中国经济的创新活力。


打赏 0
3D视觉:制造业迈向高精度数字化的“深度革命”
随着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机器视觉(MV)技术的深度融合,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转型。在这场革命中,3D机器视觉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它赋予了机器感知深度和三维空间结构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线的效率、精度和自动化水平。人类依靠双眼视差自然感知深度,而3D视觉技术则通过精妙的硬件和软件组合,实

0评论2025-10-105

洞察世界的“第三只眼”:机器视觉如何赋能工业的智能飞跃
在推进行业迈向更高智能化的征程中,有一个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 MV)。它不再是简单的图像捕捉,而是赋予机器“看清、理解并行动”的能力。机器视觉解决方案通过巧妙地结合先进的算法与硬件,旨在从复杂的环境中自动提取有价值的视觉信息,为机器人的精准操作提供关键性的决策支持和数

0评论2025-10-103

智能共舞:重塑未来工厂的五大机器人技术融合趋势
在当前的产业浪潮中,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和融合,成为提升全球制造运营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力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Marina Bill)指出,2024年的自动化趋势呈现出五大相互促进的特点,这些技术正在深度融合,为各行各业的工作重塑提供智能解决方案。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横空出世

0评论2025-10-102

工业“定海神针”:揭秘工控机如何构建恶劣环境下的智能堡垒
在现代智能制造的复杂殿堂中,如果说AI是“大脑”,那么**工控机(Industrial PC, IPC)**就是不可或缺的“坚实脊梁”。它不是普通电脑的简单翻版,而是为应对工业现场那严酷的“战时环境”而生的专用硬件。从高腐蚀性的化工厂到剧烈震动的生产流水线,工控机必须凭借其超强的生存能力,持续稳定地执行控制和数据处理的核心

0评论2025-10-102

绿色引擎加速释放:我国工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剑指万亿环保产业新高度
本报讯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揭示了我国工业领域在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阶段性成果。2023年,我国绿色制造工程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物和能耗强度实现持续下降,绿色动能正加速成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中坚力量。阶段性成果:绿色工厂数量与排放强度双降2023年是工业绿色转型成果集中显现的一年。在能源的梯

0评论2025-10-101

洞察“第三只眼”:2023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的韧性与未来掘金点
在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MV)作为工业自动化的“第三只眼”,其市场表现牵动着全球先进制造的神经。2023年,尽管宏观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机器视觉市场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并孕育着面向未来的巨大增长潜力。根据最新的行业深度调研与分析,2023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的总规模定格于62.6亿美

0评论2025-10-102

突破“卡脖子”瓶颈:巨轮智能RV减速器产业化提速,国产替代迎来里程碑
减速器作为机器人成本的“三成”和核心性能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最严峻“卡脖子”难题。近期,巨轮智能在这一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其RV减速器业务的产业化提速,预示着国内机器人供应链安全有望迎来重要转折点。分析巨轮智能的公开信息,其RV减速器业务进入规模化产业化阶段,预计发生于2024年1月

0评论2025-10-09142

“双碳”驱动:三大“新三样”领跑新能源赛道,绿色算力成新增长极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强力支撑下,我国的新能源产品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结构性跨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清晰地显示了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绿色能源不再是点缀,而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主体。一、新能源“新三样”产量爆发式增长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和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为

0评论2025-10-095

绿色引擎:数字技术点燃传统产业的“低碳革命”与新型工业化加速
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的聚焦,清晰地指明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持续的结构优化升级、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坚定的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这场转型不仅是响应全球“双碳”目标的紧迫行动,更是挖掘传统产业巨大潜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力的关键所在。一、传统产业的“绿色蓝海”:数字化是改造

0评论2025-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