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0-12-22 11:547570工业品商城
       充电桩建设相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一定超前性,行业当前仍然处于技术、市场、盈利模式的变革期,风险和机遇并存。如何乘着“新基建”这股东风,行走在充电桩产业八大发展趋势前列,成为充电桩企业发展的关键。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其中解决充电问题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按照“新基建”的规划,2020年将计划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到2025年建设超过3.6万个充换电站,全国车桩比将达到1:1。从而助力我国在未来的5-10年中,迎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充电桩的大发展时期。
       利用该桥梁位置,该团队扩大了桥下的项目,并建造了一个浮动平台,固定在桥下的桥墩上。它的设计目的是随着潮汐的变化升降,并配备了自己的气象站和传感器。由于河流被认为是一个恶劣的海洋环境,该平台可以帮助收集数据,如落潮流量、洪水流量和天气条件。
  但需要知道的是,充电难并不仅仅局限于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与分布上,如何有效提高充电效率同样重要。据汽车行业电气化资深工程师朱玉龙介绍:“目前国内电动乘用车的直流快充桩充电功率为60kW左右,实际充电时间10%—80%在常温下为40分钟,在温度比较低的时候普遍大于1小时”。
   研究人员在浮动平台上安装了一个潮汐涡轮机,用来测试不同于传统太阳能电池板的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由工程师和研究生设计和实施,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第一个位于桥下的同类建筑。由于皮斯卡塔夸河是东海岸最快的通航水道之一,因此尝试和探索该河潮汐水域的使用是有意义的。  
  “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用户对临时性、应急性和长距离出行的充电需求日益增多,用户充电难、充电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大功率直流快充技术和产品显示出关键的支撑作用。”在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俊国看来,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属于刚性需求,可以显著缩短充电时间,提升充电桩的使用频率。
  目前,为缩短充电时间,业内已经开始研究布局将乘用车充电电压从500V升级到800V,单枪充电功率从60kW要支持到350kW及以上的大功率直流充电技术。这也就意味着,一辆纯电动乘用车充满电的时间可以从1个小时左右缩短到10-15分钟,进一步接近燃油车的加油体验。
  从技术层面来看,一个120kW的大功率直流充电桩,若使用15kW充电模块,需要8个并联,但若采用30kW充电模块,只需要4个并联。模块并联的数量越少,模块之间的均流和控制越稳定可靠,充电桩系统的集成度越高,越有成本优势。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在进行这方面的研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刘永东指出:“从设备制造商角度来看,充电设施市场竞争惨烈,在没有形成蓝海的情况下,众多参与方蜂拥而至,已经形成了红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充电设备质量堪忧。”
  贝尔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让人们看到基础设施的更大作用,以及它如何与社区互动。”我们的目标是思考所有这些东西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以确保我们从桥梁中学习,教育公众和激励学生,不仅是为了下一代桥梁的建造,而是为了下一代。”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55.8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32.4万台、直流充电桩23.4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88台。这其中,充电基础设施形态各异,存在“厂家多”、“产品型号多”、“部件尺寸多”的特点。就充电模块来讲,各个厂家的型号、尺寸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换和兼容,很多充电桩可能由于没有备件或备件太贵、无厂家维护等问题被迫换掉,从而给投资方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与此同时,各企业生产的充电桩质量参差不齐也不容忽视。2019年8月,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首次公布了电动汽车充电桩产品风险监测结果。结果显示,此次风险监测共采集了9家生产企业的10批次电动汽车充电桩产品,其中7批次不符合国标要求,室外充电桩生锈现象比较普遍,包括内部和外部。
  从涡轮机和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可以在UNH、其他同事和研究人员,甚至在社区内共享。虽然桥梁传感器将帮助工程师和桥梁设计师测试未来桥梁的结构响应,但该项目网站上提供的其他信息已被用作K-12教育者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参与公民科学项目,以更好地了解流域的作用。还有一款正在开发中的手机应用程序,不仅可以让用户了解桥梁,还可以了解周围的社区。
  就目前来看,充电桩更多布局于室外环境,漏水、锈蚀是两个最需要预防的环节,但由于我国充电桩产品不在CCC强制认证目录内,在无强制性标准的情况下,质量不一是充电桩行业普遍存在的现状,也由此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而除漏水、腐蚀等肉眼可见危险外,噪音大、电磁辐射等问题亦是充电桩频频被指出的问题。
       “令人兴奋的是,潮汐能可以很好地预测,”研究人员说。与由于多云天气或恶劣天气而不可靠的太阳能电池板不同,潮汐能更稳定,因为我们可以很好地预测未来的潮汐。”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我国充电桩行业进入了品质和便利性双提升的新阶段。在新基建的助推下,充电桩行业想要走得更稳更好,就必须对充电枪、充电模块等核心零部件标准进行统一。在规范充电桩标准的政策不断落地的同时,充电桩企在生产配件的过程中,需要将标准细化,将产品做规范,并在保证满足当前纯电动汽车应用的同时,也能够支持未来乘用车更大的充电功率和更高的充电电压。
  此外,为推进充电桩更加贴近居民生活区,除核心零部件标准的高度统一,电桩配件供应商需要提升模块质量,对噪音源进行消音处理,减少充电桩对电气设备、特别是对人体的影响。
 
打赏 0
中国工业经济强劲复苏:科技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升级,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今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持续回升向好的强劲态势,成为支撑宏观经济稳步向前的关键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有待进一步释放,但中国工业经济凭借强大的韧性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开门红”,并正在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工业经济数据亮眼,结构优化成效显著数据显示

0评论2025-11-144

迈向“智造”未来:中国制造业四大核心驱动力——效率、创新、敏捷与协同
面向未来,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考量,而是四大核心特质的有机融合:效率、创新、敏捷性和协同。前文已深入剖析了效率与创新的重要性,本文将着重探讨敏捷性与协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驱动中国制造业走向转型升级的新高度。敏捷性: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长久以来,制造业都以精密的计划和严格的标准为基石。然而

0评论2025-11-144

破局“内卷”,拥抱“智造”:中国制造业以价值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中国制造业正站在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庞大的生产能力固然是宝贵财富,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增长点难寻,行业“内卷”加剧,其根源在于缺乏真正的差异化。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更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了严峻考验。面对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以及

0评论2025-11-144

全球制造业承压:美国与欧元区PMI数据折射市场挑战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揭示了全球制造业领域正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一系列衡量产业活跃度的关键指标中,美国和欧元区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显示出收缩的迹象,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生产、订单和投资等环节普遍承压。当地时间7月1日,由业内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0评论2025-11-147

赋能高效生产:智能制造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新篇章
从昔日小巧的加工单元,蜕变为如今高度集成的自动化生产线,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的突破……智能制造,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成为推动产业革新与现代化经济体建设的核心驱动。它不仅是新一轮科技浪潮下的必然产物,更是企业探索未来生产模式、拓展应用场景的强大动能。如今,一批聚焦特定细分领域、掌握核

0评论2025-11-146

5G+工业互联网:在挑战中前行,在标准演进中拥抱未来
尽管“5G+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如火如荼,三大运营商在赛道上“角逐正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依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些难题,也正是不少质疑声音的根源所在。行业挑战犹存:“痛点”与“难点”并存1. 成本困扰: 尽管在工业5G芯片、模组及网关的价格上,下降趋势已然显著,但其总体成本依然高于中

0评论2025-11-1312

“5G+工业互联网”五年:加速布局,运营商竞逐主战场,勾勒产业数字化新蓝图
五年来,“5G+工业互联网”已从一个前瞻性概念,演变为各地政府大力推动的重点发展战略。这场由技术革新驱动的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工业的面貌。四川:西部区域标杆,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以四川省为例,作为西部地区的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的排头兵,四川已建成西部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信息通信网

0评论2025-11-137

窥视未来:传感器技术的革新浪潮,重塑感知与智能的边界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感器作为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数据存储、储能、新材料、网络基础设备等软硬件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成本的持续优化,传感器的应用场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并驱动着智能化的新浪潮。微观世界的无限可能:更小、更便宜、更

0评论2025-11-139

智造新引擎:大数据驱动的生产力革命,引领产业迈向无限可能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核心驱动力源自一种颠覆性的新范式——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这一切的发生,始于企业内部和外部流动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如同地下宝藏,蕴藏着优化运营、提升效率、驱动创新的巨大潜力。当这些宝藏被智能化的分析工具和强大的决策引擎发

0评论2025-11-135

智造进化:赋能生产新纪元,驱动产业革新
在追求极致效率与精益求精的制造领域,一种前沿的生产范式——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产业的未来图景。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孤军奋战,而是将高度智能化的设备与经验丰富的“人类智慧”深度融合,协同演绎一场“人机一体化”的智能交响乐。在这场革新中,智能机器能够模拟

0评论2025-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