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5G+工业互联网:从“县县通”到“村村通”,掘金下半场,赋能实体经济新引擎

2025-11-13 08:5180工业品商城

 自2019年6月6日,中国史诗级数字基建——5G商用牌照发放至今,五年光阴如梭,“5G+工业互联网”早已从崭新的概念,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伴随着超过 seven,300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累计投资,以及“工业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所带来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招商。

 然而,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普通用户眼中,5G的炫酷似乎仅限于更快的网速,未能催生出颠覆性的消费级应用。与此同时,一度炽手可热的工业互联网,其**“高温”似乎也在逐渐冷却**,引发了不少质疑的声音。有人开始叩问:是否过早地推动了5G的发展?“5G+工业互联网”的结合,究竟是划时代的创新,还是一个“伪命题”?

事实真相:5G商用下半场,“ToB”端正迎来黄金时代

 十年一代,这是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固有节拍。如今,5G商用已走过五年历程,无论是在C端(消费级市场),还是B端(行业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5G的下半场,正悄然拉开帷幕,而ToB端,无疑将成为产业各方争夺的决胜之地。

国家层面,5G建设的“适度超前”策略,为这场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 网络基础设施的规模化部署: 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已累计建成374.8万个5G基站,每万人拥有的5G基站数已达26个以上,网络覆盖正从“县县通”向**“村村通”**持续迈进。

• 能耗与共享的优化: 超90%的5G基站实现共建共享,有效降低了资源浪费,其能耗更是较商用初期下降了20%。

• 行业专网的落地: 全国已建成超过3万个5G行业专网,为特定行业的深度应用提供了网络保障。

• 国际标准引领: 我国在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上,全球占比已超过42%,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话语权。

• 规模化复制与核心环节渗透: 5G在采矿、电力、医疗等重点行业已实现规模化复制,并且正在逐步从外围环节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纵深拓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6月6日的2024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回顾5G发展上半场,我国5G基站数、用户数、用户渗透率均领跑全球,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已超越固定宽带,5G的赋能价值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C端市场的初步收获,为B端市场的爆发积蓄了力量:

• 应用广度惊人: 5G商用五年以来,应用已渗透至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累计形成超过9.4万个应用案例。

• 行业虚拟专网数量亮眼: 5G行业虚拟专网已达2.9万个。

• “5G+工业互联网”项目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已超过1万个。

• 核心业务环节的突破: 5G行业应用正加速渗透至核心控制环节,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拓展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已超过1.3万个,并涌现出200余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应用标杆。

经济效益显著,支撑高质量发展: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5G商用以来,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5.6万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14万亿元,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适度超前”的5G建设策略,不仅确保了网络基础设施能够匹配甚至激发市场需求,避免了因网络瓶颈而错失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它正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地方部署加速,数实融合驶入快车道

 在5G赋能下,数实融合的步伐显著加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5G行业渗透率已超过76%,形成了头部先行、以大带小的良好局面,5G应用正加速在企业间扩散。

 赋能产业,是“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最终价值所在。目前,我国拥有超过340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已突破9600万台。

 关键技术突破,驱动规模化发展: 工业级5G芯片、模组、网关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均已实现突破,标志着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5G+工业互联网”更是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核心业务区域,催生了更多新业态、新模式。

 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5G的无线化特性,使得生产设备的部署更加灵活,尤其对于生产线需要频繁调整、个性化定制需求高、市场变化快的企业而言,5G的优势无可比拟。因为它无需重新布线,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的敏捷性和响应速度,这可以说是5G应用的“刚需”。

 中国信息通信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主任、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沈彬补充道,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工厂,都在积极探索无线技术以加速柔性生产。在当前市场需求快速变化、企业内部产线调整需求巨大的背景下,5G的无线化特性和超远距离使用能力,为企业的产线调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网络支持。

 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革新产业范式: 5G的应用已从视频巡检、远程操控等外围环节,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管理、产品服务等全流程环节深入拓展。目前已涌现出机器视觉质量检测、现场辅助装配等20大典型应用场景,正在深刻地重塑着现代工业的生产模式。

 因此,“5G+工业互联网”并非“伪命题”,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价值的释放需要时间,尤其是在ToB端,其复杂的业务流程、严苛的技术要求以及传统行业的固有思维,都在等待着5G这把“钥匙”去一一解锁。随着5G商用进入下半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成为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打赏 0
中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政策加力,创新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中国工业经济在今年以来持续展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支撑经济回升向好的主导力量。年初至今,工业生产增速较快,为宏观经济注入了坚实的动力。当前工业经济形势解读与稳增长政策展望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就当前工业经济形势

0评论2025-11-143

超越代工:中国制造业如何激活“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球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已不再是简单的“世界工厂”,本土品牌崭露头角。然而,在许多关键的细分领域,中国制造在核心原材料和高端生产加工设备方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巨头的掌控。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从模仿和代工迈向需求和技术引领,创新的触角必须延伸到产品硬

0评论2025-11-142

驾驭数字浪潮:制造业如何从“制造”迈向“智造”,重塑全球价值格局
网络和智能技术的崛起,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从商业模式的革新到生产力的指数级跃升,它们已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驱动力。如今,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其价值链正从传统的线性结构向以“网络化”为特征的全生态价值网络进行战略重构。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去中间化”和“产销合一”等

0评论2025-11-144

新时代工业浪潮:关键技术赋能,应对挑战,驱动可持续增长
随着制造业迈入新时代,生产模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大规模定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正在实现的现实。高敏捷性、强适应性的生产系统,使得企业能够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客户偏好和严峻的市场需求。展望未来十年,外骨骼、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大数据及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将成为推动制

0评论2025-11-144

“人本智造”新时代:重塑制造业核心,驱动效率、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正步入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期,其核心理念已从单纯追求生产效率,转向以**“人”**为中心,将员工的核心需求、福祉与创造力置于生产流程的重中之重。这并非意味着摒弃技术,而是通过智能技术赋能,让机器适应人类的需求,而非反之。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工人的直觉、技能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

0评论2025-11-144

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热潮涌动 头部企业与关键技术获资本青睐
2024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炙手可热,投资热度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在该赛道的融资事件已逾22起,累计融资金额超过70亿元人民币。其中,美国初创公司Figure AI以高达6.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的巨额融资,成为本轮融资的领跑者。在中国国内,宇树科技凭借近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荣登本土人形机器人

0评论2025-11-143

智能驱动未来:解析工业自动化与控制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工业制造业的脉搏正在加速跳动,尤其是在自动化与控制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按时交付任务的严格要求,工厂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依赖程度已达到历史新高。据权威统计分析,去年全球工业自动化与控制市场的总规模估值已高达约1949.9亿美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

0评论2025-11-144

工业储能:机遇与挑战并存,多方合力共绘绿色转型新蓝图
当前,工业储能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机遇与挑战交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面临着现实的阻碍。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认识到储能对其能源结构优化、成本控制和供电可靠性的关键作用,正在积极寻求部署储能设施。然而,高昂的初期成本,包括土地、接入和融资等方面的支出,仍然是制约工业储能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

0评论2025-11-144

创新引领,标准“领跑”:2024年重点领域揭晓,共塑高质发展新格局
6月20日,一项重要的市场监管动向——《2024年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的公告,由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这项公告的发布,标志着国家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通过高水平的企业标准引领,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市场监管总局携

0评论2025-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