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驱动工业脉搏:自动化仪表行业2023年度业绩透视与2024年新动能

2025-11-06 08:18200工业品商城

 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作为现代工业的“神经系统”与“动力引擎”,为冶金、化工、电力、石油、建材、环保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支柱产业提供着基础性的支撑。这些精密的仪器仪表产品,在工业生产的信息采集、传输、显示、记录及控制执行等关键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保障生产安全、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2023年度业绩扫描: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冷热分化

 2023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这无疑给作为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自动化仪表行业带来了诸多考验。仪表网近期整理的16家自动化领域上市企业2023年度关键经营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行业发展态势的窗口。

 从数据来看,尽管面临外部环境的挑战,行业整体仍展现出一定的韧性。16家企业中,有15家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增长,显示出自动化仪表产品的需求基础依然稳固。然而,营收的增长并未完全转化为利润的同步提升。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为8家,而“增收不增利”的企业则达到了7家,这凸显了企业在成本控制、盈利能力提升方面面临的压力。净利润方面,8家企业净利润实现增长,同时也有8家企业净利润出现下滑,盈利能力的差异化显著。

 在营收规模上,10家企业成功突破了10亿元大关,显示出行业头部企业的规模优势。其中,汇川技术以304.20亿元的营收位居榜首,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紧随其后的是中控技术(86.20亿元)、川仪股份(74.11亿元)和英威腾(45.9亿元)。利润表现方面,汇川技术再次领跑,净利润高达47.45亿元,成为行业内盈利的标杆。中控技术(11.02亿元)和川仪股份(7.44亿元)**也跻身“10亿元俱乐部”。此外,7家企业净利润超过1亿元,进一步印证了行业内稳健盈利能力的企业数量可观。

头部企业业绩亮点与增长驱动力

深入分析这些头部企业的业绩表现,可以发现其成功的背后有着明确的增长驱动力:

• 汇川技术: 凭借在通用自动化业务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增长,以及智慧电梯业务的稳定表现,汇川技术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领域持续深耕,精准把握下游行业结构性增长机会,实现了业绩的稳健增长。

• 中控技术: 通过深耕流程工业,构建“1+2+N”智能工厂新架构,中控技术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同时,公司在非传统优势业务与新兴业务的拓展上亦成果斐然,海外业务、油气业务、PLC业务、电池业务、机器人业务等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 川仪股份: 积极抓住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聚焦中高端应用市场,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冶金等主体市场深耕细作,并拓展新兴市场,巩固并扩大了市场份额。其智能变送器、智能调节阀、智能流量仪表、温度仪表等主力产品在多个重点行业的增长,是营收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主营业务增长增利、被投资单位利润增加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共同推高了利润水平。

• 英威腾: 在项目型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多个细分行业和产品销售额突破亿元。尤为突出的是其海外市场的表现,营业收入高达14.75亿元,同比增长30.65%,占比超过总营收的三成。

挑战与反思:个别企业承压分析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新环境中顺风顺水。16家企业中,容知日新是唯一一家出现营收和净利“双降”的企业,其业绩下滑主要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部分下游客户项目节奏放缓,以及公司人员规模扩大、研发投入增加、政府补助减少等多种因素叠加所致。

 万讯自控净利润同比下降73.52%,尽管有政策驱动,但受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影响,导致部分下游行业增长承压。安控科技虽然净利润仍为亏损(2亿元),但同比亏损幅度大幅减少,这得益于其围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工业互联网、油气技术服务和数字城市业务,实现了存量业务的恢复与增长。

2024新展望:设备更新与智能化浪潮的澎湃动力

放眼2024年,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加速转型升级,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节能降碳改造以及重大装备的国产化进程持续深入,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自动化仪表产品的需求增长。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发布,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等的更新和技术改造。此举将直接驱动对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的市场需求,为自动化仪表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大规模的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进一步促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的提升。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税收优惠支持力度加大,也将促使下游大型企业加速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

 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全产业自动化升级、智能化改造的需求有望加速释放。这为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持续加强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服务能力,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并不断探索新的增长模式,才能真正抓住时代的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驱动着现代工业的强劲脉搏。


打赏 0
“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从“老三样”到“新三样”,韧性与创新驱动全球市场
盛夏时节,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年1-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韧性,而这一切的背后

0评论2025-11-1411

电机:无框力矩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引擎”新选择
在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人领域,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表现。在众多电机技术中,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放量增长。无框力矩电机:定制化与高扭矩的完美结合无框力矩电机,顾名思义,是一种无轴、无轴承、无外壳、无端盖的电

0评论2025-11-149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力量之源”,国产替代正当时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舞台上,精密减速器无疑是驱动机器人实现精湛技艺的核心部件,它们是机器人“力量的来源”,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幕后英雄”。减速器的核心使命:放大力量,精准传递减速器的根本作用在于:• 降低输出转速: 许多高性能电机以高转速运行,但机器人各部件所需的运动速度较低,减速器能够

0评论2025-11-147

力矩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触觉”之源,技术壁垒与降本增效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日益精进的智慧之路上,力矩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机器人的“触觉”,赋予了机器人感知外界力量的能力,是其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感知和控制的核心部件。什么是力矩传感器?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力矩传感器,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力的变化转化为

0评论2025-11-147

人形机器人:智能舞者蓄势待发,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走来,一场更为深入的商业化浪潮已然拉开序幕。这些集成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尖端技术的“智能舞者”,正凭借其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成为科技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技术革新:从仿生到智能,每一次蜕变都意义非凡人形机

0评论2025-11-1415

2024年大数据市场新格局:国央企引领,制造能源电力成焦点,实时与融合驱动价值
2023年,广受关注的大数据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增长步伐未达预期,尤其以咨询和定制化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步入2024年,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客户对更长时间的POC(概念验证)和长期的售后支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着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正朝着更深入、更长

0评论2025-11-146

赋能产业升级:“智网”连接未来,驱动企业新增长
步入数字时代,产业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三大领先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5G+工业互联网”这条汇聚无限可能的赛道上,正展开激烈的市场角逐。这场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着生产模式,更深刻地重塑着企业的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解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然而,在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绊脚石”需要跨越。这些存在

0评论2025-11-144

激发中原动能:河南产业升级的“九大引擎”与“智造”蓝图
为了催动河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换代的澎湃动力,一份聚焦于产业革新的行动纲领应运而生。该纲领深入洞察各行各业的独特需求,精准施策,提出了九项关键的升级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淘汰落后、拥抱绿色,到提升安全标准、引进高端技术,再到全面升级试验检测能力,乃至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强化固废处理效能

0评论2025-11-135

激活产业脉搏:河南省如何引领大规模设备升级与消费品迭代新浪潮
在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产业基础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市场的更新迭代,是推动整体经济循环提速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既是各类先进设备革新的核心需求者,也是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尖端生产资料的重要生产者。作为中国中原腹地一处重要的经济活跃地带,河南省拥有极为扎实的产业根基。其工业体系之完

0评论2025-11-136

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模仿到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产业链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0评论2025-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