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数据赋能,链动未来”:“制造-X”计划如何重塑全球制造业新格局

2025-11-06 08:15320工业品商城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制造业的演进已不再局限于单个工厂内部的自动化升级,而是朝着更广阔的供应链、产业链乃至整个制造生态系统迈进。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镇,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将“制造-X”计划上升为工业4.0战略的首要任务,旨在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供应链,撬动数据要素的巨大价值,从而实现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变革,重塑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制造-X”:工业4.0的“数据化”飞跃

 “制造-X”计划并非凭空而起,它是工业4.0战略的网络化网络化拓展,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必然逻辑延伸。该计划的核心在于构建自主可控的数据空间,将分散的工业数据汇聚、整合,赋予其可信、可见、可操作的属性,从而打造高效、透明、互联互通的数字化供应链。其目标是将工业数字化转型从“点”的突破,推向“面”的广泛覆盖,实现“由点及面”的颠覆式进步。

 依托于成熟的工业4.0平台,“制造-X”是一项跨行业的产业政策倡议,其视野不仅锁定在本土,更着眼于为欧洲工业建立去中心化的、可信赖的数据生态系统。通过推动更广泛、更全面的工业数字化转型,该计划致力于重塑供应链、价值链,并为德国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维护领先地位提供战略支撑。

“制造-X”计划的宏大愿景,概括起来旨在实现三项基本目标:

1. 弹性(Resilience): 通过供应链的数字化变革,工厂能够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灵活重组,极大地强化供应链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2.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以数据空间为基础,创造出循环经济、碳足迹追踪等全新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3. 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确保中小企业全面融入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从而巩固并提升德国工业在全球市场的领导者地位。

战略深远:应对风险与提升优势

 德国之所以提出“制造-X”计划,并非偶然。一方面,这是其工业4.0战略规划的自然演进,是基于前几年在标准化、基础共性技术和应用场景探索方面积累的成熟度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数字技术的日臻完善和相关标准的逐步确立,制造业大规模的互联互通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21年,德国汽车行业便率先在Catena-X项目中实践了开放协作的数据生态系统,为供应链数字化和数据互联奠定了基础,这为“制造-X”的提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行性论证。

 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一系列全球化危机,不断冲击着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对于依赖“两头在外”模式的德国制造业而言,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挑战,其在全球工业中的领导者地位也面临着潜在的弱化风险。面对严峻的挑战,以数字化赋能供应链,充分发挥德国制造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竞争优势,并 leverage 大型龙头企业在产业生态中的影响力,成为了推行“制造-X”计划的强大战略动力。

核心内容:构建数据空间,赋能产业链

 “制造-X”计划的核心在于构建以自主可控数据空间为基础的技术与规则体系。这包括实施行业灯塔示范项目和跨行业协同项目:

• 打造行业级数据空间: 各个行业将组织开展灯塔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将根据行业特性,设计、开发并部署互操作的数据空间,实现行业内企业基于数据空间的广泛互联。同时,聚焦行业内的典型应用场景,提供可扩展、易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空间接入支持,降低其数字化转型的门槛。

• 构建跨行业数据协同机制: 计划还鼓励开展跨行业协同项目,以联合、开放、综合的基调,构建跨行业的通用技术基础和规则保障。这将推动数据空间在不同行业间的互操作性,实现价值链参与者基于数据的多边协作,以及跨供应链的统筹协同。这部分工作将包含相关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以及法律规范的制定。

转型推广与治理体系:聚焦赋能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制造-X”计划能够有效地落地和推广,一系列配套措施正在构建:

• 转型推广体系: 重点在于赋能中小企业。通过设立转型促进中心,对典型的技术和场景进行广泛推广。这些中心将成为连接灯塔项目实践成果与中小企业现实需求的桥梁,通过宣传、资助、技术支持、交流互动等方式,加速“制造-X”相关项目的发展及技术的扩散。

• 转型管理机构: 成立相应的转型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和促进项目间的合作机遇。从系统化层面,对行业项目和跨行业项目进行网络化管理,包括搭建宣传渠道、建立信息门户、构建人才网络、推动项目整合、审核解决方案等。

• 顶层治理体系: 为确保计划的稳定与持续发展,一个全面的组织治理框架正在搭建。该框架将整合现有的行业联盟和组织(如OPC基金会、工业数字孪生协会等),联合业界、学界的参与者,形成顶层的管理机构,制定总体战略和发展路线图。同时,也在建立“制造-X”运行的基本制度框架,制定法律和经济组织框架,搭建安全通明的技术交流通道,制定解决方案认证标准,并促进国际交流与推广。

 “制造-X”的出现,标志着德国乃至欧洲制造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拥抱数字化浪潮,通过构建强大的数据驱动供应链,应对全球竞争的挑战,开启一个更加智能、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制造业新纪元。


打赏 0
“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从“老三样”到“新三样”,韧性与创新驱动全球市场
盛夏时节,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年1-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韧性,而这一切的背后

0评论2025-11-1411

电机:无框力矩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引擎”新选择
在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人领域,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表现。在众多电机技术中,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放量增长。无框力矩电机:定制化与高扭矩的完美结合无框力矩电机,顾名思义,是一种无轴、无轴承、无外壳、无端盖的电

0评论2025-11-149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力量之源”,国产替代正当时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舞台上,精密减速器无疑是驱动机器人实现精湛技艺的核心部件,它们是机器人“力量的来源”,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幕后英雄”。减速器的核心使命:放大力量,精准传递减速器的根本作用在于:• 降低输出转速: 许多高性能电机以高转速运行,但机器人各部件所需的运动速度较低,减速器能够

0评论2025-11-147

力矩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触觉”之源,技术壁垒与降本增效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日益精进的智慧之路上,力矩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机器人的“触觉”,赋予了机器人感知外界力量的能力,是其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感知和控制的核心部件。什么是力矩传感器?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力矩传感器,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力的变化转化为

0评论2025-11-147

人形机器人:智能舞者蓄势待发,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走来,一场更为深入的商业化浪潮已然拉开序幕。这些集成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尖端技术的“智能舞者”,正凭借其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成为科技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技术革新:从仿生到智能,每一次蜕变都意义非凡人形机

0评论2025-11-1415

2024年大数据市场新格局:国央企引领,制造能源电力成焦点,实时与融合驱动价值
2023年,广受关注的大数据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增长步伐未达预期,尤其以咨询和定制化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步入2024年,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客户对更长时间的POC(概念验证)和长期的售后支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着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正朝着更深入、更长

0评论2025-11-146

赋能产业升级:“智网”连接未来,驱动企业新增长
步入数字时代,产业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三大领先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5G+工业互联网”这条汇聚无限可能的赛道上,正展开激烈的市场角逐。这场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着生产模式,更深刻地重塑着企业的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解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然而,在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绊脚石”需要跨越。这些存在

0评论2025-11-144

激发中原动能:河南产业升级的“九大引擎”与“智造”蓝图
为了催动河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换代的澎湃动力,一份聚焦于产业革新的行动纲领应运而生。该纲领深入洞察各行各业的独特需求,精准施策,提出了九项关键的升级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淘汰落后、拥抱绿色,到提升安全标准、引进高端技术,再到全面升级试验检测能力,乃至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强化固废处理效能

0评论2025-11-135

激活产业脉搏:河南省如何引领大规模设备升级与消费品迭代新浪潮
在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产业基础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市场的更新迭代,是推动整体经济循环提速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既是各类先进设备革新的核心需求者,也是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尖端生产资料的重要生产者。作为中国中原腹地一处重要的经济活跃地带,河南省拥有极为扎实的产业根基。其工业体系之完

0评论2025-11-136

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模仿到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产业链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0评论2025-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