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驶向智能:中央集中式架构与软件定义开发,开启出行新维度

2025-11-06 08:04250工业品商城

 汽车,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成为融合科技、互联与个性化体验的智能终端。这场深刻的变革,其核心在于汽车的“大脑”——E/E(电气/电子)架构的演进。德勤的研究指出,E/E架构正经历从零散集成化、到功能域集中式,直至终极目标——中央集中式架构的飞跃。而在这场技术浪潮的最前沿,软件定义开发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未来的出行蓝图。

中央集中式架构:智慧出行的“超级大脑”

 中央集中式架构,作为E/E架构演进的“终极目标”,其最大亮点在于实现了软硬件的高度解耦。这意味着,原本束缚于特定硬件的软件功能,将被迁移至一个强大的中央计算平台,实现软件的独立部署与灵活更新。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整车软件的OTA(空中下载)升级。您的爱车将如同您的智能手机,无需亲赴服务中心,便能通过无线网络,获得最新的功能、更优化的算法,甚至全新的驾驶体验。这不仅赋予了车辆生命般的进化能力,也为制造商开辟了持续创新的全新渠道。

 然而,通往中央集中式架构的量产之路并非坦途。软件开发的规模与复杂性呈爆炸式增长,如何高效地将复杂的软件部署到多核异构的中央计算芯片上,如何整合处理原先分散于各“域控制器”的软件,成为摆在研发人员面前的巨大挑战。为了攻克这些难题,行业正积极地将开发者的视野从传统的“域控制器”层面,迁移至更宏观的“整车”层面,构建一体化的开发平台、通用的开发视图以及协同的开发方法。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化软件功能的重用性与可扩展性,车载软件技术架构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从传统的“面向信号的分布式架构”,演进为“基于统一平台的分层化、服务化架构”。这意味着软件将更加模块化、更加易于组合,如同乐高积木一般,能够灵活地拼装出各种强大的功能,实现更高效的共享与扩展。

引领者 stride:特斯拉与国内转型浪潮

 这场架构变革的先行者,正是特斯拉。早在2019年,其Model 3车型便率先采用了中央集中式E/E架构,为整个行业树立了鲜明的技术标杆。紧随其后,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们也正积极地进行着从域集中式架构向中央集中式架构的深刻转型,加速奔向更智能的未来。

这场“软件定义的革命”并非仅限于汽车领域。放眼更广阔的工程世界,“软件定义风机”、“软件定义工程机械”等新兴概念的出现,都昭示着软件正成为驱动各行各业创新与变革的核心力量。

以“软件定义”驱动的敏捷再造

 在这个“软件定义产品”的时代,产品的创新生命力,更多地源自于软件的革新。因此,研发模式也随之从传统的“硬件优先”转向“软件优先”的开发模式,即所谓的“软件定义开发模式”。

简单来说,“软件定义开发模式”将软件开发置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核心地位。它通过融合敏捷软件开发与数字化部署运营(DevOps)的精髓,构建起一个以高效的软件开发、持续集成、自动化测试和快速部署为驱动的研发运营体系。这一模式贯穿了产品开发、测试直至最终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

软件定义开发模式的颠覆性优势

与传统的硬件优先开发模式相比,“软件定义产品开发模式”展现出诸多显著的优势:

1. 释放创造力,聚焦应用创新: 通过将软件功能与硬件进行彻底解耦,产品软件逐渐摆脱了固化在专用微处理器中的嵌入式程序形态,整合为基于服务架构(SOA)的、开放且可扩展的软件平台。这使得开发人员能更专注于应用程序的创意构思和核心功能的开发,将精力聚焦于创造用户价值。

2. 提升灵活性,简化跨平台开发: 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被大大增强,意味着相同的软件能够兼容并运行于不同的硬件平台。这极大地简化了跨硬件平台的软件开发、测试与部署流程。对于制造商而言,这意味着在硬件组件过时或不可用时,可以更轻松、更经济地进行更换和升级,无需进行大规模的软件重写。

3. 开辟新盈利模式,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通过引入“在线应用商店”的概念,并将产品功能进行服务化处理,制造商得以通过云端在线更新,实现产品的持续升级与功能优化。这不仅能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更能为企业开辟全新的收入来源与价值增长点。

4. 加速前沿技术融合,赋能智能升级: 新模式为人工智能(AI)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天然的沃土。制造商可以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在不进行昂贵且耗时的硬件升级前提下,快速更新、配置与扩展产品中的AI模型,让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触手可及。

软硬协同:敏捷开发的未来之路

 随着“软件定义产品”模式的广泛应用,整个产品的研发模式也将面临升级。软硬件一体化的敏捷产品开发方法成为关键。在传统模式中,软硬件的紧密耦合往往需要研发人员与硬件工程师进行频繁沟通,并依赖大量物理样机进行功能和集成测试。

 而在“软件定义”模式下,软硬件通过通用、标准的接口和协议进行高效交互,软件开始转向面向服务、平台化的开发架构。为了提升软件开发运维的协作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并提高软件质量,制造商积极引入敏捷开发和基于DevOps的持续集成部署方法。例如,SAFe(Scaled Agile framework)中的敏捷发布火车(Agile Release Train),能够有效协同多个开发团队,按照固定的节奏联合发布产品特性,从而增强团队协作,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保持领先地位。

 desafios 和 BizDevOps 的崛起

 将敏捷理念成功应用于需要兼顾软件、硬件乃至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复杂产品开发,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软件研发生产过程相对独立,而硬件和机械工程领域则涉及更为复杂的流程、漫长的开发周期以及通常采用的矩阵式开发组织架构,使得敏捷方法的应用一度受限。

 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敏捷产品开发正迎来新的契机。许多企业开始构建面向产品的BizDevOps(业务、开发、运营的深度融合)方法体系,将软硬件一体化的敏捷开发视为数字化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宝马汽车自2018年起便积极拥抱BizDevOps,通过业务、开发和运营团队的紧密协作,以产品和专业领域为导向,构建连续、一致的工程数据流,加速并优化产品开发与交付流程。这种端到端的持续集成、开发和部署运营模式,带来了全过程、360º的实时透明可视化。

 戴姆勒(Daimler)公司则在2020年提出了软件驱动的敏捷产品开发战略。公司致力于构建面向多专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产品原型,打造敏捷的协作流程体系和组织架构。通过在数字样机与数字孪生的双重环境中进行敏捷迭代与虚拟仿真验证,取代了90%的物理样机功能验证。这一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多专业、上下游的协同效率,将首车上市时间缩短了12个月,并实现了“首车即交付”。

展望未来:驾驭智能,拥抱无限可能

 中央集中式架构与软件定义开发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新定义着汽车行业的未来。这场深刻的变革,驱动着从交通工具到智能出行伙伴的演进,预示着一个更加智能、个性化、高效且充满无限可能的出行新时代。拥抱这场“软件定义的革命”,就是拥抱持续的创新、卓越的效率,更是驭“智”而行,率先开启属于未来的智能出行新篇章。


打赏 0
“中国制造”扬帆出海:从“老三样”到“新三样”,韧性与创新驱动全球市场
盛夏时节,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国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今年1-5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韧性,而这一切的背后

0评论2025-11-1411

电机:无框力矩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引擎”新选择
在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人领域,电机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表现。在众多电机技术中,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放量增长。无框力矩电机:定制化与高扭矩的完美结合无框力矩电机,顾名思义,是一种无轴、无轴承、无外壳、无端盖的电

0评论2025-11-149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的“力量之源”,国产替代正当时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舞台上,精密减速器无疑是驱动机器人实现精湛技艺的核心部件,它们是机器人“力量的来源”,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幕后英雄”。减速器的核心使命:放大力量,精准传递减速器的根本作用在于:• 降低输出转速: 许多高性能电机以高转速运行,但机器人各部件所需的运动速度较低,减速器能够

0评论2025-11-147

力矩传感器:人形机器人的“触觉”之源,技术壁垒与降本增效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日益精进的智慧之路上,力矩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机器人的“触觉”,赋予了机器人感知外界力量的能力,是其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感知和控制的核心部件。什么是力矩传感器?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力矩传感器,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将力的变化转化为

0评论2025-11-147

人形机器人:智能舞者蓄势待发,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走来,一场更为深入的商业化浪潮已然拉开序幕。这些集成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尖端技术的“智能舞者”,正凭借其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成为科技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技术革新:从仿生到智能,每一次蜕变都意义非凡人形机

0评论2025-11-1415

2024年大数据市场新格局:国央企引领,制造能源电力成焦点,实时与融合驱动价值
2023年,广受关注的大数据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增长步伐未达预期,尤其以咨询和定制化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步入2024年,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客户对更长时间的POC(概念验证)和长期的售后支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预示着企业对大数据服务的需求正朝着更深入、更长

0评论2025-11-146

赋能产业升级:“智网”连接未来,驱动企业新增长
步入数字时代,产业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三大领先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5G+工业互联网”这条汇聚无限可能的赛道上,正展开激烈的市场角逐。这场技术革新,不仅改变着生产模式,更深刻地重塑着企业的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解构产业智能化升级之路然而,在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绊脚石”需要跨越。这些存在

0评论2025-11-144

激发中原动能:河南产业升级的“九大引擎”与“智造”蓝图
为了催动河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换代的澎湃动力,一份聚焦于产业革新的行动纲领应运而生。该纲领深入洞察各行各业的独特需求,精准施策,提出了九项关键的升级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从淘汰落后、拥抱绿色,到提升安全标准、引进高端技术,再到全面升级试验检测能力,乃至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强化固废处理效能

0评论2025-11-135

激活产业脉搏:河南省如何引领大规模设备升级与消费品迭代新浪潮
在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产业基础的升级换代与消费品市场的更新迭代,是推动整体经济循环提速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既是各类先进设备革新的核心需求者,也是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尖端生产资料的重要生产者。作为中国中原腹地一处重要的经济活跃地带,河南省拥有极为扎实的产业根基。其工业体系之完

0评论2025-11-136

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模仿到创新,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产业链升级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0评论2025-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