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中国PLC产业的时代呼唤:“中国系”PLC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与未来展望

2025-11-04 08:53630工业品商城

摘要:

 在全球工业自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PLC产业正面临关键的转型升级期。本文在梳析当前国内PLC市场的现状、技术差距及突出挑战的基础上,着重提出并阐述了“中国系”PLC的发展战略。文章详细定义了“中国系”PLC的核心内涵、产品定位、技术突破方向、市场进入策略和标准化建设的必然性,旨在为我国PLC产业独立自主、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晰的路线图。

引言:

 工业自动化是现代工业的血脉,“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大的工业控制自动化系统支撑,其中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扮演着核心角色。长期以来,PLC市场被欧系(西门子、施耐德)、美系(罗克韦尔、GE)和日系(三菱、欧姆龙)三大流派主导。在国家安全、供应链韧性及产业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驱动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PLC产品已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基于中国PLC产业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并深化“中国系”PLC的发展构想。

一、“中国系”PLC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内涵

 “中国系”PLC,不是简单地复制或模仿现有技术,而是面向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需求,独立自主研发、安全可靠、具备“根技术”的企业和产品集合。它强调:

1. 自主可控的根技术: 基于国产自主的CPU处理器、实时操作系统、核心软件算法等,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自主研发,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具备原生安全能力。

2. 中国化设计理念: 深入理解中国工程师的工程习惯、思维模式以及国内多样化的工业应用场景,提供符合本土需求的产品特性和使用体验。

3. 应对复杂应用需求: 重点满足国防军工、关键基础设施(如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石油石化、冶金等)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强实时性的严苛要求。

二、 对标三大流派,研判“中国系”PLC的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中国系”PLC的发展,并非完全独立于国际市场,而是要在对标三大流派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1. 市场定位:中高端优先,兼顾经济性

1. 对标欧系、美系(中大型PLC): 欧系和美系PLC以功能强大、性能卓越、适用于重大装备和关键基础设施而闻名,占据中大型PLC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为了实现高水平的自主可控,“中国系”PLC需重点在中大型PLC产品上实现突破,对标其在过程控制、通信控制、高端功能(如热备冗余、先进控制算法)等方面的优势。

2. 借鉴日系(小型PLC): 日系PLC以集成度高(如精巧的体积)、编程接近传统电气控制、功能实用且经济性强而著称,在OEM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在发展高端产品的同时,“中国系”PLC也应兼顾小型PLC的市场需求,提供性价比优势,快速占领中小型机电自动化设备市场。

3. “中国系”价格策略: 综合考虑国内基础软硬件生态特点、产品指标能力及应用场景,建议“中国系”PLC价格定位居中,低于欧美系产品,略高于日系产品。

2. 核心目标市场:带动效应与生态构建

1. 先期聚焦关键领域: 国防军工和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是“中国系”PLC的首要目标市场。这些领域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对PLC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自主性要求极高。通过在这些领域的成功应用,建立“中国系”PLC的品牌信誉和技术标杆。

2. 发挥行业带动作用: 以重大装备和重点领域的成功示范,逐步带动PLC技术标准、应用模式和生态体系的形成,然后向制造业其他通用领域(如汽车、电子、烟草、食品等)推广。

3. 产品特性攻坚方向:

1. 高性能与强实时性: 采用专用SoC+实时OS的架构,实现“纳秒级指令处理速度、微秒级同步精度”,在复杂过程控制与高速离散控制、运动控制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2. 过程控制与离散/运动控制的融合: 欧美系PLC在过程控制方面优势明显,日系PLC在离散和运动控制方面有专长。“中国系”PLC的中大型产品应在过程控制(支持复杂浮点运算、高精度模拟量处理、PID算法快速实现)和离散控制上均具备优势;小型产品则可侧重于运动控制(提供专用定位指令,简化复杂动作控制)。

3. 通信能力的自主与开放: 摆脱日系PLC网络协议的封闭性,采用开放的工业通信协议(如Ethernet/IP, PROFINET等)作为基础,并积极研发和推广自主可控的通信协议(如基于IPv6的TSN等),实现与第三方设备的无缝接入,构建互联互通的生态。

4. 原生安全能力: 从硬件到软件,植入“安全设计”(Security by Design)理念,具备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机制,满足网络安全和功能安全的要求。

三、“中国系”PLC的控制逻辑编程与易用性创新

软件是PLC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中国系”PLC在编程理念上,需要融合各家之所长,并结合国内工程师的实际需求。

1. 借鉴欧美系的严谨与高效:

1. 结构化与模块化: 采用与计算机编程类似的思维,强调结构化编程,支持丰富的函数块、程序块、组织块,方便调用与复用,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2. 高级语言支持: 具备支持C/C++等高级语言编程的能力,在编写复杂控制算法、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能显著提升开发效率。

2. 融合日系的点状图形化与直观性:

1. 直观易学: 借鉴日系PLC的图形化编程理念,提供直观的逻辑图(Ladder Diagram)、功能块图(Function Block Diagram)等编程方式,降低学习门槛,方便传统电气工程师快速上手。

2. 组态简便: 集成易于理解和操作的组态工具,简化硬件配置、IO映射、通信设置等流程。

3. “中国系”的融合与创新:

1. 通用性与专业性并存: 设计一套既能满足复杂控制场景(如高级算法、多轴联动)的逻辑,又能实现直观编程和组态的集成开发环境(IDE)。

2. 工程导向: 强调工程一体化,将PLC编程与上位监控(HMI/SCADA)、伺服驱动、机器人等软件集成,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开发,减少工程重复劳动。

3. 国产化开发环境: 确保IDE和底层软件完全自主研发,具备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

四、 标准化:支撑“中国系”PLC发展的战略基石

标准化是构建“中国系”PLC生态、确立技术话语权、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1. 现有标准的评估与不足:

1. GB/T15969系列(IEC61131等同采用) 是我国PLC行业的基础标准,为产品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然而,国际标准主要反映西方工业逻辑,对于我国在关键领域(如国防军工、能源安全)的特殊需求,可能存在不足。

2. 我国在PLC的核心技术、原生安全性、自主通信协议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现有标准体系未能完全涵盖这些前沿和战略性问题。

2. “中国系”PLC的标准化方向:

1. 自主化标准引领: 在核心软硬件(如CPU指令集、实时OS接口)、关键算法、自主通信协议(如基于TSN的工业互联网协议)等方面,制定并推广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

2. “内生安全”标准化: 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在《信息安全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内生安全”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标准,为关键基础设施提供安全保障。

3. 功能安全与高可靠性标准: 参照国际IEC61508、IEC61511等标准,结合国内具体应用场景,制定符合国情的“中国系”PLC功能安全和高可靠性标准,确保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4. 工程生态与互操作性标准: 推动PLC与HMI、SCADA、MES以及机器人、驱动等设备的标准化接口,打造开放、兼容的“中国系”PLC工程生态,减少集成难度。

5. 积极参与与主导国际标准: 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修订,牵头制定相关领域国际标准,提升中国在PLC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五、 未来发展展望与国家建议

“中国系”PLC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努力:

1. 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将“中国系”PLC的研发与应用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给予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2. 聚焦核心技术研发突破: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在FPGA、专用CPU、RTOS、编译器、底层驱动等“芯片-系统-软件”全链条实现突破。

3. 打造开放的产业生态: 鼓励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参与,共同构建繁荣的“中国系”PLC应用生态。

4. 深化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 建立面向“中国系”PLC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5. 以应用驱动技术进步: 充分发挥国防军工、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牵引”作用,通过实际项目的成功案例,快速迭代技术,提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

结论:

 “中国系”PLC的战略构想,是面向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独立自主、安全可控的必然选择。它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以中国化设计理念为指导,以关键领域应用为突破口,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通过清晰的战略定位、务实的产品策略、创新的软件及工程理念,以及坚定的标准化步伐,“中国系”PLC必将打破现有市场格局,成为支撑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全球工业自动化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打赏 0
中国工业经济强劲复苏:科技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升级,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今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持续回升向好的强劲态势,成为支撑宏观经济稳步向前的关键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有待进一步释放,但中国工业经济凭借强大的韧性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开门红”,并正在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工业经济数据亮眼,结构优化成效显著数据显示

0评论2025-11-144

迈向“智造”未来:中国制造业四大核心驱动力——效率、创新、敏捷与协同
面向未来,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考量,而是四大核心特质的有机融合:效率、创新、敏捷性和协同。前文已深入剖析了效率与创新的重要性,本文将着重探讨敏捷性与协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驱动中国制造业走向转型升级的新高度。敏捷性: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长久以来,制造业都以精密的计划和严格的标准为基石。然而

0评论2025-11-144

破局“内卷”,拥抱“智造”:中国制造业以价值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中国制造业正站在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庞大的生产能力固然是宝贵财富,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增长点难寻,行业“内卷”加剧,其根源在于缺乏真正的差异化。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更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了严峻考验。面对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以及

0评论2025-11-144

全球制造业承压:美国与欧元区PMI数据折射市场挑战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揭示了全球制造业领域正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一系列衡量产业活跃度的关键指标中,美国和欧元区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显示出收缩的迹象,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生产、订单和投资等环节普遍承压。当地时间7月1日,由业内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0评论2025-11-147

赋能高效生产:智能制造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新篇章
从昔日小巧的加工单元,蜕变为如今高度集成的自动化生产线,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的突破……智能制造,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成为推动产业革新与现代化经济体建设的核心驱动。它不仅是新一轮科技浪潮下的必然产物,更是企业探索未来生产模式、拓展应用场景的强大动能。如今,一批聚焦特定细分领域、掌握核

0评论2025-11-146

5G+工业互联网:在挑战中前行,在标准演进中拥抱未来
尽管“5G+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如火如荼,三大运营商在赛道上“角逐正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依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些难题,也正是不少质疑声音的根源所在。行业挑战犹存:“痛点”与“难点”并存1. 成本困扰: 尽管在工业5G芯片、模组及网关的价格上,下降趋势已然显著,但其总体成本依然高于中

0评论2025-11-1312

“5G+工业互联网”五年:加速布局,运营商竞逐主战场,勾勒产业数字化新蓝图
五年来,“5G+工业互联网”已从一个前瞻性概念,演变为各地政府大力推动的重点发展战略。这场由技术革新驱动的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工业的面貌。四川:西部区域标杆,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以四川省为例,作为西部地区的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的排头兵,四川已建成西部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信息通信网

0评论2025-11-137

窥视未来:传感器技术的革新浪潮,重塑感知与智能的边界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感器作为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数据存储、储能、新材料、网络基础设备等软硬件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成本的持续优化,传感器的应用场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并驱动着智能化的新浪潮。微观世界的无限可能:更小、更便宜、更

0评论2025-11-139

智造新引擎:大数据驱动的生产力革命,引领产业迈向无限可能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核心驱动力源自一种颠覆性的新范式——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这一切的发生,始于企业内部和外部流动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如同地下宝藏,蕴藏着优化运营、提升效率、驱动创新的巨大潜力。当这些宝藏被智能化的分析工具和强大的决策引擎发

0评论2025-11-135

智造进化:赋能生产新纪元,驱动产业革新
在追求极致效率与精益求精的制造领域,一种前沿的生产范式——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产业的未来图景。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孤军奋战,而是将高度智能化的设备与经验丰富的“人类智慧”深度融合,协同演绎一场“人机一体化”的智能交响乐。在这场革新中,智能机器能够模拟

0评论2025-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