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工业软件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竞争。SEMICON China 2024展会闭幕后,行业内的声音直指核心:竞争的激烈,并非是向“高维”的智慧攀升,而是在低价和营销策略上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今年的国产工业软件服务商亮相数量前所未有,表面上我们拼展台,骨子里却是‘拼刺刀’式的较量。”一位行业从业者无奈地向亿欧透露。
“低价困局”与“战略迷失”:To B 业务错位的营销逻辑
这种“卷”体现在多种形式上,低价竞标、夸大宣传、竞价排名等手段层出不穷。令人费解的是,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购买多个同行乃至国际巨头的关键词广告,试图通过流量营销来获取订单,这在深耕工业软件这一纯粹 B 端(To B)市场的参与者看来,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工业软件是一个纯粹的 To B 业务,获客已属不易,绝不能套用 To C 业务的简单粗暴逻辑。”该从业者强调,“To C 业务看重价格敏感,而 To B 业务则关乎价值。流量营销本身没错,但绝不能用战术上的‘取巧’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真正构建工业软件服务商壁垒的,绝非购买‘关键词’,纯靠引流更非制胜之道。”
资本视角下的工业软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
尽管面临竞争压力,工业软件依然是投资界炙手可热的关注方向。一位资深投资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核心投资逻辑根植于多重因素的共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政策的大力支持、产业链安全与自主可控的要求、规模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提升,当然,AI、大数据、云计算、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赋能,更是为工业软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投资的画卷并非一片坦途。“泛工业软件赛道虽广,细分领域却异常拥挤。”资深项目经理坦言,“市场项目丰富,优秀项目也吸引了大量头部 VC。但考虑到工业软件的特殊属性,我们对新项目持谨慎态度,对成熟项目又觉得估值偏高。”他指出,多数企业仍致力于夯实基础,但不可否认,一部分企业可能存在过度依赖资本市场、追求快速上市的“泡沫”。“资本的‘金手指’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并购重组是一条捷径,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企业深陷泥潭的负担与风险。仅凭资本的力量,未必能真正带动实体产业链条的有效运转。”
“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全球巨头的研发投入对比
回顾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公开指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错误思想一度阻碍了本土软件工业的健康发展。尽管软件行业增长迅速,但相较于其他产业,其投入研发的比例仍显不足,产业发展存在“穿马甲”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工业软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不妨简单对标一下全球工业巨头的研发投入:
• 西门子: 2023财年营收高达778亿欧元,研发投入约为62亿欧元,均同比增长11%。其以工业软件为主导的数字化工业板块营收达到219.2亿欧元,贡献了近半的利润(49.5亿欧元)。即便如此,其数字工业部门110亿欧元的订单积压,也预示着每一步的增长都需重资源投入研发、人力、市场、渠道等,绝非易事。
• 应用材料公司: 2023财年实现营收265.2亿美元,净利润68.56亿美元,研发投入更是高达31亿美元。年报显示,这笔高额的研发支出主要源于员工人数增加、产品开发相关的折旧费用及耗材设备成本的增长,充分体现了其对研发的持续投入。
• IBM: 2023年全年营收619亿美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75亿美元。其研发支出高达70亿美元,同时还通过超过50亿美元的收购,整合了9家公司。尽管IBM在2014年剥离了部分重资产业务,但其整体运营依然算不上轻资产模式。
呼唤正道:构筑核心壁垒,共创行业未来
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要在工业软件领域建立起核心竞争壁垒,并成长为一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绝非易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曾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一辈子办成一件事”来精准概括做好软件所需要的态度。
深耕在工业软件前线的无数从业者深知,若不掌握核心的研发设计能力,再强大的渠道和销售能力,也只能在产业链中获得微薄的利润,丧失定价权。在中国工业软件攀登全球工业高峰的漫漫征途上,亿欧在此呼吁:
• 走正道,干正事: 摒弃低价竞争、虚假宣传的短视行为,回归理性,以价值为导向,为客户提供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
• 扬正气,维护秩序: 共同努力,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做受尊敬的对手: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职业操守,尊重创新,成为彼此学习、共同进步的良性对手。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携手撑起国产工业软件的一片蓝天,为中国制造业的腾飞贡献坚实的力量。
中国工业经济强劲复苏:科技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升级,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今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持续回升向好的强劲态势,成为支撑宏观经济稳步向前的关键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有待进一步释放,但中国工业经济凭借强大的韧性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开门红”,并正在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工业经济数据亮眼,结构优化成效显著数据显示
0评论2025-11-144
迈向“智造”未来:中国制造业四大核心驱动力——效率、创新、敏捷与协同
面向未来,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考量,而是四大核心特质的有机融合:效率、创新、敏捷性和协同。前文已深入剖析了效率与创新的重要性,本文将着重探讨敏捷性与协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驱动中国制造业走向转型升级的新高度。敏捷性: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长久以来,制造业都以精密的计划和严格的标准为基石。然而
0评论2025-11-144
破局“内卷”,拥抱“智造”:中国制造业以价值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中国制造业正站在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庞大的生产能力固然是宝贵财富,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增长点难寻,行业“内卷”加剧,其根源在于缺乏真正的差异化。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更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了严峻考验。面对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以及
0评论2025-11-145
全球制造业承压:美国与欧元区PMI数据折射市场挑战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揭示了全球制造业领域正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一系列衡量产业活跃度的关键指标中,美国和欧元区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显示出收缩的迹象,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生产、订单和投资等环节普遍承压。当地时间7月1日,由业内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0评论2025-11-147
赋能高效生产:智能制造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新篇章
从昔日小巧的加工单元,蜕变为如今高度集成的自动化生产线,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的突破……智能制造,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成为推动产业革新与现代化经济体建设的核心驱动。它不仅是新一轮科技浪潮下的必然产物,更是企业探索未来生产模式、拓展应用场景的强大动能。如今,一批聚焦特定细分领域、掌握核
0评论2025-11-146
5G+工业互联网:在挑战中前行,在标准演进中拥抱未来
尽管“5G+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如火如荼,三大运营商在赛道上“角逐正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依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些难题,也正是不少质疑声音的根源所在。行业挑战犹存:“痛点”与“难点”并存1. 成本困扰: 尽管在工业5G芯片、模组及网关的价格上,下降趋势已然显著,但其总体成本依然高于中
0评论2025-11-1312
“5G+工业互联网”五年:加速布局,运营商竞逐主战场,勾勒产业数字化新蓝图
五年来,“5G+工业互联网”已从一个前瞻性概念,演变为各地政府大力推动的重点发展战略。这场由技术革新驱动的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工业的面貌。四川:西部区域标杆,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以四川省为例,作为西部地区的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的排头兵,四川已建成西部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信息通信网
0评论2025-11-137
窥视未来:传感器技术的革新浪潮,重塑感知与智能的边界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感器作为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数据存储、储能、新材料、网络基础设备等软硬件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成本的持续优化,传感器的应用场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并驱动着智能化的新浪潮。微观世界的无限可能:更小、更便宜、更
0评论2025-11-139
智造新引擎:大数据驱动的生产力革命,引领产业迈向无限可能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核心驱动力源自一种颠覆性的新范式——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这一切的发生,始于企业内部和外部流动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如同地下宝藏,蕴藏着优化运营、提升效率、驱动创新的巨大潜力。当这些宝藏被智能化的分析工具和强大的决策引擎发
0评论2025-11-135
智造进化:赋能生产新纪元,驱动产业革新
在追求极致效率与精益求精的制造领域,一种前沿的生产范式——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产业的未来图景。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孤军奋战,而是将高度智能化的设备与经验丰富的“人类智慧”深度融合,协同演绎一场“人机一体化”的智能交响乐。在这场革新中,智能机器能够模拟
0评论2025-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