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空心杯电机:技术国产化加速,成本下降推动人形机器人普及

2025-09-19 09:32510工业品商城

一、 海外巨头主导,市场高度集中

 空心杯电机技术起源于德国,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58年Dr.F.Faulhaber的斜绕组线圈绕制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外企业在生产技术上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尤其是在一次成型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为干扰,从而在提升效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方面建立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 市场格局: 这种技术壁垒和成本优势使得全球空心杯电机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格局。根据QY research的报告,2021年,全球空心杯电机市场的前三大龙头企业占据了超过55%的市场份额,充分显示了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

二、 国内企业奋起直追,性能差距迅速缩小

 过去,国内市场对空心杯电机的发展前景认知不足。然而,近年来,我国空心杯电机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开始投入到空心杯电机的设计和制造领域,并且在产品性能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 鸣志电器:国产力量的代表: 以国内龙头企业鸣志电器为例,其已成功量产的8mm基座尺寸、6V额定电压、13500rpm空载转速、6.6ms机械常数、0.60mNm最大连续转矩的有刷空心杯电机,与全球顶级厂商Faulhaber同类产品在性能参数上仅有微小差异。这标志着我国在空心杯电机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三、 降本增效: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关键驱动力

 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其核心在于成本的降低。正如马斯克所预测,Optimus最终量产价格有望控制在2万美元以下。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客户群体,人形机器人必须在家政、康复、工业等场景实现普遍应用,而这离不开更低的成本。

• 国产替代迎来新机遇: 国内空心杯电机因其较高的性价比,正迎来国产替代的新契机。对比海外知名厂商(如Maxon)与国内厂商(如鸣志电器)的同等规格空心杯电机,尽管Maxon在功率密度和最大连续转矩上可能略有优势,但其价格却是鸣志电器产品的近两倍。

• 复刻汽车零部件降本路线: 在强烈的降本需求驱动下,国内电机厂商有望复制汽车零部件行业已验证的降本路径。随着更多国内企业加入空心杯电机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有望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

四、 空心杯电机线圈的设计与工艺:优化性能的关键

 空心杯电机线圈的设计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常见的有直绕组、斜绕组、菱形绕组三种。

• 菱形绕组:极致的省材与低功耗:

• 铜耗分析: 从铜损角度看,在材料和跨距相同的情况下,菱形绕组的铜耗最小,斜绕组次之,直绕组最大。这是因为直绕组轴向边距离最长,所需铜线尺寸最大,导致铜耗最高。

• 材料利用率与节能: 菱形绕组由于结构紧凑,所需铜线最短,因此最为省材,功耗也最小,是追求极致能效的理想选择。

• 绕制工艺的挑战与成熟技术:

• 手动绕制难度: 菱形绕组在手动绕制时难度最大,容易出现精度不够、形变等问题,影响空间密度和电磁转换效率。直绕组难度次之,斜绕组相对更容易手动完成。

• 机械化绕制: 为保证精度和效率,世界知名空心杯电机企业多采用机械化设备进行菱形绕制。

• 设计选择: 直绕组因预留较大的气隙区域,常用于轴向较长或额定功率较大的电机。

• 生产方式: 生产空心杯电机的关键在于线圈的绕制,主要有两种方式:

1. 绕卷式生产工艺:

1. 核心流程: 该工艺包括送线、坯线圈绕制、板坯成型、卷制成型四个主要步骤。

2. 关键技术点:

1. 送线张力控制: 采用伺服磁阻尼张力器对漆包线的张力进行精准控制,确保线圈成型时的松散程度适中。

2. 坯线圈绕制: 通过绕线机将漆包线绕制成所需匝数和引线脚数的坯线圈,并利用压平板和钩针固定引线。

3. 板坯成型: 将成型的坯线圈通过压扁装置夹取,经涂胶、加热和压力定型,将其压制成板坯。

4. 卷制成形: 利用模具和卷制圆柱对板坯进行加热、加压定型,最终卷制成符合要求的空心杯线圈。关键工艺参数(压力、温度、时间)的精确控制是保证成型质量的关键。

2. 一次性绕制成型: 这种工艺通常自动化程度更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更具优势,是自动化程度高的海外企业常用的技术。

总结:

 海外企业在空心杯电机领域拥有先发优势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市场集中度高。然而,国内企业正通过技术追赶和 成本优势,快速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人形机器人庞大的市场需求和迫切的降本需求,为国内空心杯电机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通过优化线圈设计(如采用菱形绕组)和改进生产工艺(如提升自动化水平),国内企业有望在成本和性能上实现突破,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加速落地。


打赏 0
工业信息安全:数字浪潮下的严峻挑战与大模型驱动的未来守护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工业领域虽然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公开披露的工业信息安全事件高达312起,覆盖了十几个工业细分领域。其中,制造和能源领域已成为网络攻击的重镇,攻击手段呈现出目标多元化、手段复杂化、影响

0评论2025-09-264

智能制造:企业盈利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企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为了实现盈利。而在新时代,智能制造正成为企业驱动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尽管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目标各异,因此智能制造的实践路径也各有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运营模式量身定制智能制造系统。然而,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性如何,在追求盈利这一共同目标下,所有企

0评论2025-09-264

中国工业机器人:从“替代人力”到“智能智造”的转型之路
中国已然坐拥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其规模仍在强劲增长。然而,这片繁荣之下,也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多数应用仍停留在“低端基本阶段”,主要以替代人力进行的简单机械操作为主,执行的是“点到点”的固定任务。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成本、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端应用的主流化

0评论2025-09-264

智能制造时代,工业机器人迎来“进化”:从机械臂到“智慧大脑”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曾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力。然而,随着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的新征程,传统的“机械臂”模式已显疲态。 智能制造核心要求的“自感知、柔性化、高速度、定制化”等特质,对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智能制造驱动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趋势,并结合泰国某汽车零部件制造

0评论2025-09-263

“5G+工业互联网”: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双核驱动力”
中国在5G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正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5G基站已达318.9万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更有超过8000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深入各个工业大类,其影响力已 “覆盖全部工业大类”,并加速向更多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延伸。5G:智能制造的“泛

0评论2025-09-264

ICT:新工业革命的“核爆点”,驱动中国新型工业化腾飞
信息通信技术(ICT)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全球工业的格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深刻指出,ICT已成为新工业革命中最大的技术变量,每一次的迭代升级,都为工业化带来了阶梯式的支撑作用飞跃。从局部优化到全局重塑:ICT驱动的工业化进阶过去,ICT的应用更多集中在局部优化工业效率。在中

0评论2025-09-263

数字化浪潮下的中国“信通”力量:引领新型工业化,“数智”绘就发展新篇章
当数字化的浪潮汹涌而来,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已然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12月22日,汇聚行业顶尖智慧的“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信息通信业助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描绘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这场盛会不仅是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现

0评论2025-09-262

武汉“工业元宇宙”先行:擘画智能制造新蓝图,加速数字经济的“超级风口”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澎湃激荡中,武汉正以前瞻性的视野,将目光聚焦于 “工业元宇宙”。近日,武汉市经信局率先发布2023年武汉市工业元宇宙十大优秀应用场景名单,这标志着武汉在工业元宇宙领域的探索进入了崭新阶段,为推动制造业的深度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超级风口”。工业元宇宙:武汉加速布局的战略

0评论2025-09-262

揭秘2024制造新动能:协作机器人(Cobots)重塑生产力与人性化工厂
2024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再是制造业的“枷锁”,而是驱动创新的“引擎”。 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企业正迫切寻求在生产率上实现“飞跃”。普华永道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未来:到2030年,自动化技术将为全球经济注入高达15万亿美元的增长动能。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的高昂门槛,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正是

0评论2025-09-253

破“芯”而出:中国工业软件的“炼金术”与未来增长极
当中国制造的“骨骼”日益强健,精密的“肌肉”逐渐成型,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至关重要——“神经系统”的强大。业内资深人士如高素梅等,曾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一旦技术代差持续扩大,将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发展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是对现状的担忧,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我国工业软件的升级之路,迫切需

0评论2025-0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