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旨在为该关键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在未来两年内实现持续、高质量的增长。这份规划为行业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并提出了系统性的发展举措,将深刻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未来走向。
宏伟蓝图:2023-2024年发展目标
《行动方案》勾勒出了一幅充满雄心的发展蓝图:
• 经济体量稳步攀升: 预定在2023年至2024年间,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加值增速目标为5%左右。与此同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年营业收入有望突破24万亿元大关,显示了行业总体规模的显著扩张。
• 优势产品市场份额提升: 到2024年,5G手机在整体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占比将超过85%,成为绝对主流。75英寸及以上大尺寸彩色电视机的市场份额也将达到25%以上,满足高端化、大屏化消费需求。
• 新能源领域亮点突出: 太阳能电池的年产量目标设定为超过450吉瓦,这不仅体现了在“双碳”战略下的有力支撑,也预示着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 供给能力优化与新增长点培育: 《行动方案》强调要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并积极培育和涌现新的增长点,为整体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 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目标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上下游企业贯通发展、协同互促的良好产业生态。
当前发展态势与亮点回顾
相关数据显示,电子信息制造业目前整体呈现持续恢复和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
• 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2023年前七个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显著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6.4%)和制造业投资(4.1%)的增速,这表明行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资本投入活跃。
• 生产效益逐步改善: 同期,该制造业领域的利润总额大幅提高,营业收入利润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显示出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健恢复。
• 新兴增长点表现亮眼: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光伏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3年前七个月,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超过56%,光伏产品出口额巨大,新增装机量更是同比大幅增长,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亮点。
挑战与应对:稳增长的战略考量
尽管成就斐然,但《行动方案》也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制造业仍面临需求不振、预期转弱、增势放缓等挑战。鉴于此,相关部门正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系统性地谋划并推进一系列稳增长举措:
一、 激活有效需求,培育新增长极
• 促进传统领域消费升级: 依托技术创新和产品形态的迭代,鼓励和引导消费者升级换代传统电子产品,释放被压抑的消费潜力。
• 壮大新兴增长点: 大力支持先进计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 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优化电子整机产品的出口结构,推动光伏、锂电池等优势产能的国际化布局和应用合作,拓展海外市场。
二、 提升供给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
• 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迭代应用,加强前瞻性产业布局,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 突破关键环节: 重点支持关键材料、设备和工艺等薄弱环节的突破,优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产业的布局,确保高端、高质量产品供给的稳定性。
三、 夯实产业生态,筑牢协同根基
•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效应,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融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
•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重点培育和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协同优势。
•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通过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引导产业资源向更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有序转移和集聚。
四、 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内生动力
• 高标准引领创新: 持续完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高标准引导和支撑高技术创新,规范市场竞争,促进技术进步。
• 引导社会资本注入: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投入,并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企业的水平,解决融资难题。
• 加强人才培养: 鼓励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营造有利于吸引、培养和留住高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行动方案》的出台,凸显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引导下,行业有望克服当前挑战,迎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工业信息安全:数字浪潮下的严峻挑战与大模型驱动的未来守护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工业领域虽然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公开披露的工业信息安全事件高达312起,覆盖了十几个工业细分领域。其中,制造和能源领域已成为网络攻击的重镇,攻击手段呈现出目标多元化、手段复杂化、影响
0评论2025-09-263
智能制造:企业盈利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企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为了实现盈利。而在新时代,智能制造正成为企业驱动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尽管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目标各异,因此智能制造的实践路径也各有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运营模式量身定制智能制造系统。然而,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性如何,在追求盈利这一共同目标下,所有企
0评论2025-09-263
中国工业机器人:从“替代人力”到“智能智造”的转型之路
中国已然坐拥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其规模仍在强劲增长。然而,这片繁荣之下,也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多数应用仍停留在“低端基本阶段”,主要以替代人力进行的简单机械操作为主,执行的是“点到点”的固定任务。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成本、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端应用的主流化
0评论2025-09-263
智能制造时代,工业机器人迎来“进化”:从机械臂到“智慧大脑”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曾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力。然而,随着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的新征程,传统的“机械臂”模式已显疲态。 智能制造核心要求的“自感知、柔性化、高速度、定制化”等特质,对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智能制造驱动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趋势,并结合泰国某汽车零部件制造
0评论2025-09-262
“5G+工业互联网”: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双核驱动力”
中国在5G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正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5G基站已达318.9万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更有超过8000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深入各个工业大类,其影响力已 “覆盖全部工业大类”,并加速向更多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延伸。5G:智能制造的“泛
0评论2025-09-263
ICT:新工业革命的“核爆点”,驱动中国新型工业化腾飞
信息通信技术(ICT)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全球工业的格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深刻指出,ICT已成为新工业革命中最大的技术变量,每一次的迭代升级,都为工业化带来了阶梯式的支撑作用飞跃。从局部优化到全局重塑:ICT驱动的工业化进阶过去,ICT的应用更多集中在局部优化工业效率。在中
0评论2025-09-263
数字化浪潮下的中国“信通”力量:引领新型工业化,“数智”绘就发展新篇章
当数字化的浪潮汹涌而来,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已然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12月22日,汇聚行业顶尖智慧的“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信息通信业助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描绘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这场盛会不仅是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现
0评论2025-09-262
武汉“工业元宇宙”先行:擘画智能制造新蓝图,加速数字经济的“超级风口”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澎湃激荡中,武汉正以前瞻性的视野,将目光聚焦于 “工业元宇宙”。近日,武汉市经信局率先发布2023年武汉市工业元宇宙十大优秀应用场景名单,这标志着武汉在工业元宇宙领域的探索进入了崭新阶段,为推动制造业的深度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超级风口”。工业元宇宙:武汉加速布局的战略
0评论2025-09-262
揭秘2024制造新动能:协作机器人(Cobots)重塑生产力与人性化工厂
2024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再是制造业的“枷锁”,而是驱动创新的“引擎”。 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企业正迫切寻求在生产率上实现“飞跃”。普华永道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未来:到2030年,自动化技术将为全球经济注入高达15万亿美元的增长动能。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的高昂门槛,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正是
0评论2025-09-253
破“芯”而出:中国工业软件的“炼金术”与未来增长极
当中国制造的“骨骼”日益强健,精密的“肌肉”逐渐成型,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至关重要——“神经系统”的强大。业内资深人士如高素梅等,曾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一旦技术代差持续扩大,将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发展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是对现状的担忧,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我国工业软件的升级之路,迫切需
0评论2025-0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