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日,广东省迎来了一场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产业盛事。当天,广东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正式启动,这一举措标志着广东在智能传感器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进一步夯实了其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同时,广东省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并举行了授牌仪式,为本地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行业支撑。当天,还同步发布了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为未来产业布局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这一系列举措共同彰显广东在智能传感器及相关产业链创新升级方面的雄心与决心。
在推动产业创新的同时,黄埔区也推出了专项政策——“智能传感器20条”,以全方位、多角度支持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更为行业企业提供了诸多“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极大激发了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突破技术瓶颈,构建竞争优势
“智能传感器20条”重点聚焦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在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该政策明确提出,要在“重创新”方面发力,支持企业攻坚核心技术难题,推进由“制造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转变。
具体措施之一,是对研发投入给予最高达100万元的资金补助,鼓励企业不断开展创新研究。针对专利转让和核心技术转化,政策还设立了每年最高达1000万元的奖励机制,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与此同时,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如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最高奖励达300万元,为企业打造创新“孵化器”。
MEMS产业:加速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升级
MEMS(微机电系统)作为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之一,承担着推动产业升级的重任。“智能传感器20条”以MEMS产业为核心,旨在通过加快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等各环节的协调发展,打造完整、智能、高效的产业链。在政策引导下,落户MEMS相关企业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的奖励;产值超1亿元、且年增长率超过10%的智能传感器制造企业,最高可获奖励达5000万元。
此外,政策鼓励研发符合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的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和设备,推动在机械臂、AGV(自动导引车)、AOI(自动光学检测)等智能设备中的广泛应用。这些智能传感器在工业生产、物流搬运、品质检测和设备维护等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将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产业融合:推动智能传感器在工业互联网的深度应用
当前,智能传感器在工业互联网中的潜力逐渐展现,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智能传感器20条”尤其强调推动感测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研发,旨在实现智能监控、远程操控和数据分析的全面集成。在具体实践中,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智能传感器在焊接、检测、维护等生产环节的规模化应用。
为鼓励企业参与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政策最高提供200万元奖励,若获得市级以上产业扶持,将最高奖励提升至500万元。这一激励措施不仅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成本,也激发了行业内外企业积极投身于智能制造的热情,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资金后盾。
人才引育:打造产业创新的坚实基础
没有人才支撑,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落地生根。“智能传感器20条”特别重视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推动企业核心技术团队的本地化建设。政策措施包括提供人才引进扶持、研发团队激励及引导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全方位打造人才高地。
同时,政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快培养高水平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智能传感器产业在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保持持续动力。
产业园区与公共服务平台:夯实产业基础
未来,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将成为智能传感器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智能传感器20条”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共同打造国家级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完善MEMS研发中试平台、检测检验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这些平台不仅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也为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结
2023年9月17日,广东省在智能传感器产业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布局与部署。从产业园的启动到专项政策的出台,从投资基金的设立到关键技术的突破,所有这些举措共同彰显了广东在智能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雄心。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化实施,智能传感器产业有望在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突破,助推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随着全球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持续推进,智能传感器作为连接人与物、物与物的重要“神经中枢”,必将在未来的智慧生活、工业升级以及科技创新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广东省的系列政策布局,无疑为行业带来了无限可能,也为相关企业和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东甚至整个华南地区将成为全球智能传感器行业的重要引领者和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