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大智邦科技的创新中心,一幕未来工厂的场景正在徐徐展开。 高大的数控机床发出有节奏的轰鸣,而连接着它的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机器振动数据的曲线。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运转监控,而是“5G+工业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一次生动实践,它正在以全新的方式保障机床的稳定性和精度。
数据驱动的精益生产
这套精密监测系统的核心在于遍布机床内部的38个传感器。 它们像无处不在的眼睛,时刻捕捉着设备运行的细微变化。 上海移动产业研究院的项目经理姜虎成解释说,一旦机床出现异常,例如振动幅度超出预设范围,传感器会立即采集到这些高频数据。 这些数据量巨大,单个传感器每秒钟产生的数据就可能达到数兆字节。 而且,数据传输必须绝对可靠,任何“丢包”都可能影响判断。 5G网络的大带宽和超低延迟特性,恰好满足了这种苛刻的需求,为产线监测和验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边缘计算网关和工业边缘计算管理平台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动态信号采集分析系统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首先由网关进行过滤和初步处理,然后通过5G网络实时上传到边缘计算云平台进行深度分析。 这种架构不仅减轻了中心服务器的压力,还大大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延迟,确保了决策的实时性。
智能制造的无限可能
在这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未来工厂里,“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三台接入5G网络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小车,在车间里穿梭自如,它们自动拾取物料、搬运零件,甚至还能将产品送往质检区域。 数字孪生系统的引入,则让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部分生产线的运作状态,如同拥有了“透视眼”。 遍布工厂的5G摄像头,则时刻监控着生产环境,一旦发现有员工未按规定穿戴安全装备,系统会立刻发出警报。 更令人兴奋的是,企业专网的部署,使得位于上海临港和山东枣庄的两家工厂之间,可以实现毫秒级的视频通信,如同身处同一间办公室。
重塑产业格局
这些创新应用并非孤例。 数据显示,目前在上海,已有超过300家企业,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正在积极探索和 внедрять 工业互联网应用。 上海还在规划,未来三年内,将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示范项目,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专家表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正日益深入到各个垂直行业,并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模式和路径。 例如,在装备和电子家电行业,企业更加关注设备资产管理和生产过程的优化; 而在原材料行业,企业则将重点放在设备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上。
中小企业的转型机遇
对于未来,“5G+工业互联网”拥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交大智邦负责人唐水龙认为,诸如“5G+数控机床”、“5G+AGV”这样的成功案例,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帮助更多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更重要的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下,企业可以及时共享关于降本增效的需求、最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等信息。 这不仅能帮助众多中小企业发现新的商机,还有望颠覆传统的工业生产流程,加速产业升级换代。
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圈
一个蓬勃发展的智能制造“生态圈”正在中国逐渐形成。 行业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五大顶级节点运行稳定,标识注册量已突破数十亿,拥有行业影响力的平台也超过了数百家。 基础电信企业和工业企业之间,正在开展数以千计的“5G+工业互联网”合作项目。
在这个生态圈里,地区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 例如,上海移动产业研究院正积极参与洛阳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 该平台汇集了洛阳地区的工业设备、系统、工艺参数、软件工具、企业业务需求和制造能力等各类工业资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消除顾虑,加速落地
唐水龙认为,要进一步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加速落地,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广大中小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一方 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最大动力; 另一方面,相关服务和技术提供商也应更加重视中小企业对于数据安全方面的顾虑,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释放“5G+工业互联网”的潜力,让智能制造惠及更多企业,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