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我国云计算发展仍处于蛮荒时代

2019-05-27 10:2715640

  行内专家认为,我国和美国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来自基础技术和人才培养,在中国做云计算要比美国难很多。    

  上周,2015年阿里巴巴云栖大会吸引了2.2万人参会,创造了国内外同类型会议规模之最,甚至超过了AWS一年一度的云计算技术大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云计算发展形势是一片大好。事实上,行内人普遍认为,中国云计算发展仍处于蛮荒时代,业界对于云计算的发展路径和生态系统缺少共识,更不用说在云计算基础技术方面的落后。一句话,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比较困难的生存环境。    

  还好,中国已经拥有一批真正关心云计算的人。云栖大会上,几家云服务友商(竞争对手)面对面坐在了一起,各抒己见。本是求同存异,但到关键之处还是充满火药味;一场激辩之后,中国云计算的困境与出路也清晰起来。

     

                                  我国云计算发展仍处于蛮荒时代    

客户角度:为啥不选云服务    

  什么是云计算呢?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来,计算将像水电一样成为公共服务,随时供人们使用。这是业界普遍接受的云计算的愿景。    

  2015年,国家发改委在一份国家层面的文件中提到公共云和专有云两个名词,尤其突出支持公共云服务。然而,2014年,我国公共云服务的规模仅为70亿元人民币,相比我国IT市场规模13000亿人民币,只是九牛一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主任工程师高巍在调查中发现,阻碍企业IT上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目前公共云服务仍没有可量化的评价标准,缺少统一的服务标准,是行业用户不敢使用公有云服务。    

  第二,云计算的安全性、稳定性仍需提高。最近几年,曾发生过多起不同原因引起的宕机事件,这让不少客户心存忧虑。    

  第三,云计算产业链不够完善,很多传统行业客户不具备迁移的能力。在这方面,互联网公司存量IT资源少,又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能够基于云服务商的产品形成自己的计算能力。而很多传统行业客户拥有大量沉默资产,并且开发能力较弱,仅凭借云服务商提供的产品,不能形成自己的系统。因此,我国云计算的生态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尤其是需要一些软硬件开发公司,与云服务商一起提供服务。

私有云之争,都是利益在作怪    

  从云计算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云计算发展还处在蛮荒时代,产业并未形成合力。    

  我国云服务领域主要有三股势力,互联网厂商、设备厂商、通信运营商。以阿里云为首的互联网厂商往往只提公共云和专有云的概念,而设备厂商更喜欢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说法。在讨论中,有设备厂商提出,在很多行业,搭建私有云更适合,因为其安全性更好。    

  对此,阿里云计算总裁胡晓明给予了激烈的回应。他表示,一些企业说私有云更安全,完全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决定的,私有云越多,他们卖的服务器越多。  

  胡晓明举了电的例子来说云计算的安全性问题。他说,爱迪生发明了直流电后,当交流电出现的时候,爱迪生就鼓说交流电不安全,甚至在广场上用交流电电死动物来证明。    

  而今天,人们普遍在使用交流电,交流电的安全性并不是问题。今天的云计算也是一样,公共云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一些人也像鼓吹交流电不安全一样鼓吹公共云不安全,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构建私有云或者在物理上隔离的方法来保证安全,不是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关键要提升安全保障的技术能力。    

  事实上,公共云使得服务器的采购价格大幅下降,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效率,但大幅削减了服务器厂商的利润。    

中国云计算落后美国太多    

  在云计算领域,美国处在世界的最前沿,行内专家认为,我国和美国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来自基础技术和人才培养。金山云总裁王育林表示,在中国做云计算要比美国难很多,中国的IT技术、IDC、网络覆盖都跟美国有差距。    

  胡晓明也表示,在互联网领域,中国的BAT能够排进世界前十。而放眼全球软件前三十,也没有中国的厂商。中国在软件技术方面相比美国仍有巨大的差距。同时,这种差距还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众多的科研机构尤其是大学能够培养大量云计算人才,而中国的高校,即使是清华北大,也无法提供云计算的高端人才。互联网公司只能自己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无法依赖科研机构的输出。    

不要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卖设备    

  讨论最后,谈到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出路,专家们普遍认为这需要国人在思想观念和商业模式上进行改变和创新。    

  胡晓明表示,中国云计算发展大幅落后于美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追赶的机会。中国云计算厂商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就像中国创造网商创造互联网金融,中国的企业应该有一点骨气制定标准去参与国际竞争。如果行业内的人不想去改变,那么,中国云计算永远会跟着美国。    

  他明确指出,华为公司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卖设备的做法,他个人非常不认同。他表示,中国云计算要想更好的发展,中国的企业应该在云计算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谋求更多的创新,通过提升社会的效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打赏 0
人工智能的迷雾:解读ChatGPT与新时代的挑战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浪潮席卷全球。在人工智能(AI)领域,一个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引发了广泛关注。它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了人们对机器智能的认知,也带来了对其潜在风险的思考。图灵测试的幽灵:机器智能与人类认知的边界1950年,艾伦·图灵提出的“模仿游戏”——图灵测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机器是

0评论2025-08-086

激活引擎:外资研发中心驱动创新浪潮
中国经济的活力,犹如一艘巨轮,在创新之海乘风破浪。而外资研发中心,正是为这艘巨轮提供澎湃动力的强大引擎。 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选择扎根中国,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共同推进创新发展,构建互利共赢的未来。1. 创新沃土:外资研发中心的聚集效应上海的施耐德电气关键电源创新实

0评论2025-08-083

破茧成蝶: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密码与未来之路
中小微企业,犹如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充满活力,也备受挑战。它们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每一次振翅都蕴含着对未来的向往,对成长的渴望。 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企业茁壮成长,增强它们的韧性,加速实现质的飞跃,我们迫切需要探寻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解锁它们的发展密码。扶持与发展并举:构建生态,赋能成长促进中小微企业

0评论2025-08-081

协作机器人:柔性智造时代的得力助手
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自动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其中,协作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成为制造业实现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的关键力量。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以其轻巧、易用、友好的特点,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制造商的青睐。本文将深入探讨协作机器人为何能够成为引领未来的重要力量

0评论2025-08-084

协作机器人的崛起:柔性制造时代的智能伙伴
在制造业的浩瀚星空中,两类机器人熠熠生辉,它们分别是曾经的“明星”——工业机器人,以及如今冉冉升起的“新星”——协作机器人。虽然工业机器人凭借着强大的力量和超高的精度,在自动化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制造业对生产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也赋予了协作机器人崭新的生命力。那么,面对工业机器人曾

0评论2025-08-081

机器视觉的下一个十年:三大创新趋势与产业突破
在工业4.0浪潮的驱动下,生产车间对“看得更清、判断更快、响应更灵”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机器视觉不再是单纯的2D检测工具,而是向全方位感知、深度融合的方向演进。根据最新行业研究,未来机器视觉将围绕3D技术成熟、国产化替代加速、碎片化场景一体化三大趋势展开布局。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三条主线,并探讨它们

0评论2025-08-08145

开启“视界”新纪元:机器视觉,驱动行业变革的“慧眼”
科技的浪潮奔腾向前,新名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机器视觉”、“深度学习”、“传感器技术”、“智能制造”、“自动驾驶”…… 这些词汇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谈话之中。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一个智能化、自动化的世界。尤其在制造业,“机器视觉”这颗璀璨的明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引领

0评论2025-08-083

制造业的未来跃迁:技术革新与可持续发展交织的时代
当今世界,制造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技术革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浪潮正深刻地重塑着工业的面貌。本文将深入探讨增材制造、工业智能化和可持续制造这三大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引领制造业走向一个更加高效、智能、环保的未来。增材制造:开启个性化生产新纪元增材制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D打印,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制造

0评论2025-08-0843

制造业焕新时代:构建坚实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经济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制造业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实体经济的基石,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如今,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制造业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构建坚实、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夯实基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经过多年的发

0评论2025-08-086

制造业的“数”与“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充满变革的时代,实体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关乎未来发展态势的关键。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在于拥抱创新,拥抱数字化变革,以及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个重

0评论2025-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