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我国云计算发展仍处于蛮荒时代

2019-05-27 10:2715450

  行内专家认为,我国和美国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来自基础技术和人才培养,在中国做云计算要比美国难很多。    

  上周,2015年阿里巴巴云栖大会吸引了2.2万人参会,创造了国内外同类型会议规模之最,甚至超过了AWS一年一度的云计算技术大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云计算发展形势是一片大好。事实上,行内人普遍认为,中国云计算发展仍处于蛮荒时代,业界对于云计算的发展路径和生态系统缺少共识,更不用说在云计算基础技术方面的落后。一句话,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比较困难的生存环境。    

  还好,中国已经拥有一批真正关心云计算的人。云栖大会上,几家云服务友商(竞争对手)面对面坐在了一起,各抒己见。本是求同存异,但到关键之处还是充满火药味;一场激辩之后,中国云计算的困境与出路也清晰起来。

     

                                  我国云计算发展仍处于蛮荒时代    

客户角度:为啥不选云服务    

  什么是云计算呢?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来,计算将像水电一样成为公共服务,随时供人们使用。这是业界普遍接受的云计算的愿景。    

  2015年,国家发改委在一份国家层面的文件中提到公共云和专有云两个名词,尤其突出支持公共云服务。然而,2014年,我国公共云服务的规模仅为70亿元人民币,相比我国IT市场规模13000亿人民币,只是九牛一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主任工程师高巍在调查中发现,阻碍企业IT上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目前公共云服务仍没有可量化的评价标准,缺少统一的服务标准,是行业用户不敢使用公有云服务。    

  第二,云计算的安全性、稳定性仍需提高。最近几年,曾发生过多起不同原因引起的宕机事件,这让不少客户心存忧虑。    

  第三,云计算产业链不够完善,很多传统行业客户不具备迁移的能力。在这方面,互联网公司存量IT资源少,又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能够基于云服务商的产品形成自己的计算能力。而很多传统行业客户拥有大量沉默资产,并且开发能力较弱,仅凭借云服务商提供的产品,不能形成自己的系统。因此,我国云计算的生态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尤其是需要一些软硬件开发公司,与云服务商一起提供服务。

私有云之争,都是利益在作怪    

  从云计算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云计算发展还处在蛮荒时代,产业并未形成合力。    

  我国云服务领域主要有三股势力,互联网厂商、设备厂商、通信运营商。以阿里云为首的互联网厂商往往只提公共云和专有云的概念,而设备厂商更喜欢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说法。在讨论中,有设备厂商提出,在很多行业,搭建私有云更适合,因为其安全性更好。    

  对此,阿里云计算总裁胡晓明给予了激烈的回应。他表示,一些企业说私有云更安全,完全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决定的,私有云越多,他们卖的服务器越多。  

  胡晓明举了电的例子来说云计算的安全性问题。他说,爱迪生发明了直流电后,当交流电出现的时候,爱迪生就鼓说交流电不安全,甚至在广场上用交流电电死动物来证明。    

  而今天,人们普遍在使用交流电,交流电的安全性并不是问题。今天的云计算也是一样,公共云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一些人也像鼓吹交流电不安全一样鼓吹公共云不安全,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构建私有云或者在物理上隔离的方法来保证安全,不是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关键要提升安全保障的技术能力。    

  事实上,公共云使得服务器的采购价格大幅下降,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效率,但大幅削减了服务器厂商的利润。    

中国云计算落后美国太多    

  在云计算领域,美国处在世界的最前沿,行内专家认为,我国和美国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来自基础技术和人才培养。金山云总裁王育林表示,在中国做云计算要比美国难很多,中国的IT技术、IDC、网络覆盖都跟美国有差距。    

  胡晓明也表示,在互联网领域,中国的BAT能够排进世界前十。而放眼全球软件前三十,也没有中国的厂商。中国在软件技术方面相比美国仍有巨大的差距。同时,这种差距还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众多的科研机构尤其是大学能够培养大量云计算人才,而中国的高校,即使是清华北大,也无法提供云计算的高端人才。互联网公司只能自己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无法依赖科研机构的输出。    

不要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卖设备    

  讨论最后,谈到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出路,专家们普遍认为这需要国人在思想观念和商业模式上进行改变和创新。    

  胡晓明表示,中国云计算发展大幅落后于美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追赶的机会。中国云计算厂商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就像中国创造网商创造互联网金融,中国的企业应该有一点骨气制定标准去参与国际竞争。如果行业内的人不想去改变,那么,中国云计算永远会跟着美国。    

  他明确指出,华为公司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卖设备的做法,他个人非常不认同。他表示,中国云计算要想更好的发展,中国的企业应该在云计算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谋求更多的创新,通过提升社会的效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打赏 0
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引领制造业智能质检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
在现代工业的浩瀚图景中,品质是企业生存和赢得客户信任的基石。然而,传统的人工质检方式效率低、易出错,且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和质量标准。人工智能(AI)质检,以其精准高效、稳定可靠的特性,正成为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为企业构筑坚不可摧的品质壁垒。传统质检的挑战与瓶颈在工业生产中,高质量的产品

0评论2025-05-120

数字孪生:引领制造业迈向智慧制造的核心驱动力
在全球制造业不断追求高效、智能、绿色发展的新时代中,数字孪生技术以其独特的能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引擎。它以虚拟仿真融合实体设备和生产流程,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工具和创新平台,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未来,数字孪生必将在智慧制造和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什么是

0评论2025-05-120

数字孪生:引领制造业迈向智能化的核心技术
在目前全球制造业奋力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数字孪生作为一种创新技术,正逐渐成为工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它通过虚拟空间中构建实体设备和流程的数字映像,实现虚实互通、实时监控和优化管理,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动力。未来,数字孪生预计将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0评论2025-05-120

数字孪生技术助力企业实现高效生产
在全球制造业不断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科技的创新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作为工业数字化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数字孪生正逐渐成为企业突破瓶颈、实现高效运作的必由之路。它通过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方案,加速迈向智能工厂、智慧生产的目标。什么是数字孪生?——虚实结合的

0评论2025-05-120

数字孪生助力企业迈向智能制造新时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制造迎来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深刻变革。作为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技术之一,数字孪生正逐步走入企业视野,为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运营优化带来了革命性改变。随着应用不断深化,数字孪生正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器。什么是数字孪生?——虚拟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数字孪生,

0评论2025-05-120

数字孪生:重塑工业未来,开启智能制造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孪生技术正以其强大的能力,重塑着工业制造的未来。它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而是成为了现实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决策的关键工具。尤其在大型、复杂的技术设备领域,数字孪生的应用价值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字孪生的起源与演进数字孪生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进

0评论2025-05-121

智能制造推动自主工业软件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与国际合作融合
在当今制造业不断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工业软件正逐渐成为企业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支撑。无论是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还是运行维护,工业软件贯穿整条制造链条,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神经中枢”。其中,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仿真软件(CAE)等领域在工业软件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0评论2025-05-121

5G智慧物流创新推动行业变革提升供应链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基建”战略的深入推进,智慧物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应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物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也在深层次上重塑了供应链和物流行业的运作模式。近日,由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发布的《5G智慧物流创新白皮书》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

0评论2025-05-121

智联时代的安全守护:5G驱动下的网络安全进阶之路
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来临,5G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效率和连接能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它不仅是信息传输的通道,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全新引擎,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然而,5G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网络安全,从传统的被

0评论2025-05-121

新基建时代网络安全策略全面升级构建主动免疫可信计算新生态
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正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产业变革。以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这场以科技为驱动力的 “新基建热潮”,不仅重塑了基础设施的形态,也为网络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基建:数字未来的基石“新基建”已

0评论2025-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