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我国云计算发展仍处于蛮荒时代

2019-05-27 10:2716040

  行内专家认为,我国和美国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来自基础技术和人才培养,在中国做云计算要比美国难很多。    

  上周,2015年阿里巴巴云栖大会吸引了2.2万人参会,创造了国内外同类型会议规模之最,甚至超过了AWS一年一度的云计算技术大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云计算发展形势是一片大好。事实上,行内人普遍认为,中国云计算发展仍处于蛮荒时代,业界对于云计算的发展路径和生态系统缺少共识,更不用说在云计算基础技术方面的落后。一句话,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比较困难的生存环境。    

  还好,中国已经拥有一批真正关心云计算的人。云栖大会上,几家云服务友商(竞争对手)面对面坐在了一起,各抒己见。本是求同存异,但到关键之处还是充满火药味;一场激辩之后,中国云计算的困境与出路也清晰起来。

     

                                  我国云计算发展仍处于蛮荒时代    

客户角度:为啥不选云服务    

  什么是云计算呢?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来,计算将像水电一样成为公共服务,随时供人们使用。这是业界普遍接受的云计算的愿景。    

  2015年,国家发改委在一份国家层面的文件中提到公共云和专有云两个名词,尤其突出支持公共云服务。然而,2014年,我国公共云服务的规模仅为70亿元人民币,相比我国IT市场规模13000亿人民币,只是九牛一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主任工程师高巍在调查中发现,阻碍企业IT上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目前公共云服务仍没有可量化的评价标准,缺少统一的服务标准,是行业用户不敢使用公有云服务。    

  第二,云计算的安全性、稳定性仍需提高。最近几年,曾发生过多起不同原因引起的宕机事件,这让不少客户心存忧虑。    

  第三,云计算产业链不够完善,很多传统行业客户不具备迁移的能力。在这方面,互联网公司存量IT资源少,又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能够基于云服务商的产品形成自己的计算能力。而很多传统行业客户拥有大量沉默资产,并且开发能力较弱,仅凭借云服务商提供的产品,不能形成自己的系统。因此,我国云计算的生态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尤其是需要一些软硬件开发公司,与云服务商一起提供服务。

私有云之争,都是利益在作怪    

  从云计算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云计算发展还处在蛮荒时代,产业并未形成合力。    

  我国云服务领域主要有三股势力,互联网厂商、设备厂商、通信运营商。以阿里云为首的互联网厂商往往只提公共云和专有云的概念,而设备厂商更喜欢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说法。在讨论中,有设备厂商提出,在很多行业,搭建私有云更适合,因为其安全性更好。    

  对此,阿里云计算总裁胡晓明给予了激烈的回应。他表示,一些企业说私有云更安全,完全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决定的,私有云越多,他们卖的服务器越多。  

  胡晓明举了电的例子来说云计算的安全性问题。他说,爱迪生发明了直流电后,当交流电出现的时候,爱迪生就鼓说交流电不安全,甚至在广场上用交流电电死动物来证明。    

  而今天,人们普遍在使用交流电,交流电的安全性并不是问题。今天的云计算也是一样,公共云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一些人也像鼓吹交流电不安全一样鼓吹公共云不安全,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构建私有云或者在物理上隔离的方法来保证安全,不是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关键要提升安全保障的技术能力。    

  事实上,公共云使得服务器的采购价格大幅下降,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效率,但大幅削减了服务器厂商的利润。    

中国云计算落后美国太多    

  在云计算领域,美国处在世界的最前沿,行内专家认为,我国和美国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来自基础技术和人才培养。金山云总裁王育林表示,在中国做云计算要比美国难很多,中国的IT技术、IDC、网络覆盖都跟美国有差距。    

  胡晓明也表示,在互联网领域,中国的BAT能够排进世界前十。而放眼全球软件前三十,也没有中国的厂商。中国在软件技术方面相比美国仍有巨大的差距。同时,这种差距还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众多的科研机构尤其是大学能够培养大量云计算人才,而中国的高校,即使是清华北大,也无法提供云计算的高端人才。互联网公司只能自己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无法依赖科研机构的输出。    

不要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卖设备    

  讨论最后,谈到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出路,专家们普遍认为这需要国人在思想观念和商业模式上进行改变和创新。    

  胡晓明表示,中国云计算发展大幅落后于美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追赶的机会。中国云计算厂商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就像中国创造网商创造互联网金融,中国的企业应该有一点骨气制定标准去参与国际竞争。如果行业内的人不想去改变,那么,中国云计算永远会跟着美国。    

  他明确指出,华为公司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卖设备的做法,他个人非常不认同。他表示,中国云计算要想更好的发展,中国的企业应该在云计算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谋求更多的创新,通过提升社会的效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打赏 0
“刀尖”上的中国制造:从“齿牙”革新观照制造业的转型脉搏
在2023年寒潮席卷的冬季,一家小小的刀具企业——泰嘉公司,却在自己的展厅里,用一道道闪亮的刀锋,诉说着中国制造业企稳回升的强劲脉搏,以及这场深刻转型中的迫切信号。一片小小的锯条,作为工业机床的“牙齿”,其稳步增长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制造业的温度,更是产业升级提速的时代注脚。刀具:制造业的“晴雨表”与

0评论2025-09-263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再添五环:赋能制造业迈向新纪元
2023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携手工信部,再度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添砖加瓦,隆重发布了2023年第20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此次公告的核心亮点在于,批准了《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实施指南》系列标准的五项新成员——第2部分:数字化管理、第3部分:智能化制造、第4部分:网络化协同、第5部

0评论2025-09-264

洞见未来: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大湾区的创新版图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沃土上,一项关于机器智能视觉的重大创新正在蓬勃发展。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个汇聚顶尖智慧与前沿技术的研发机构,已于2022年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繁荣的经济腹地,并在广州增城设立了湖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广州增城)。这标志着其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数

0评论2025-09-262

大语言模型驱动视觉智能新浪潮:机器视觉迈向“大视觉模型”新阶段
2023年12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耀南在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青年科学家会议上指出,大语言模型的蓬勃发展正为人工智能注入新动能,并深刻影响着图形图像学的研究与应用,推动着机器视觉从“视觉计算”迈向“视觉智能”,并朝着“大视觉模型”的方向演进。王耀南院士在接受采

0评论2025-09-265

工业机器人:从特种走向通用,迈入智能与AI赋能的新时代
回顾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清晰可见:从最初专注于特定领域(如军事、核工业)的“特种”机器人,逐步发展到能够适应广泛工业场景的“通用”机器人;从以机械运动为核心的“机械”机器人,进化为具备感知、决策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最终,从单一功能的执行者,走向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 随着工业

0评论2025-09-264

装备制造业:中国经济引擎强劲复苏,多省份加速布局高质量发展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份,我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8%,尤为亮眼的是,11月份当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实现16.2%的同比增速,扭转了此前的下降趋势,由降转增。这一积极信号与12月份制造业PMI中装备制造业50.2%的稳定增长数据相呼应,预示着装备制造业正稳步

0评论2025-09-262

工业数据资产化迈出关键一步:首单工业互联网数据入表在桐乡落地
浙江省桐乡市近日迎来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全国首单工业互联网数据资产入表案例在此成功落地。 作为桐乡市数据资本化先行先试的企业,浙江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正式启动其数据资源入表工作,标志着工业数据价值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数据要素联盟:赋能数据入表与价值挖掘此次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桐乡市乌镇数据要素产

0评论2025-09-266

边缘智能崛起:AI驱动下的嵌入式系统新纪元
嵌入式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发者正以前所未有的技术实力,在小型低功耗系统中实现强大的AI应用,重塑着语音、视觉和振动等领域的智能交互方式。 曾经的连接设备正蜕变为能够自主决策的智能系统,这种将数据处理能力前移至数据源端的“边缘化”趋势,正成为加速决策、减少延迟、保障数据隐私、降低成本和提升能

0评论2025-09-263

工业互联网平台:迈入拐点之年,“双跨”平台引领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
2023年,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而言,是意义非凡的**“拐点之年”。“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不断健全,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赋能设备、赋能企业、赋能产业方面的能力,为推动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双跨”平台数量倍增,赋能成效显著“双跨”(跨行业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的数量增长尤为引人瞩目。

0评论2025-09-264

工业互联网:新时代工业化的强大引擎,“5G+”赋能高质量发展
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支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中国迈向新型工业化。 依托网络、平台、安全、数据、标识五大关键维度,工业互联网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2023年是中国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关键收官之年,在此期间,工业互联网已从单项

0评论2025-0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