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低碳经济使环保节能型仪表迎来新机遇

2023-06-07 10:475930工业品商城

作为一种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基础上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概念自2003年首次提出以来,已成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被认为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下一步。 人类社会。 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进步、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本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发展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人类生存和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

世博会首届论坛低碳论坛发出“低碳行动”倡议。 随着“低碳世博会”精彩呈现在世人面前,低碳环保理念越来越受到推崇。 全球低碳化浪潮正在迅速来临,低碳经济成为热点问题,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力正在推动我国迈向低碳经济时代。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已成为长期发展趋势,上述趋势也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风电、核电、智能电网、高铁和轨道交通等,这些行业对仪器仪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必须对能源进行准确的采集、实时监测、实时监测和分析,并对负荷进行控制。 智能化、网络化、高可靠。

许多仪器仪表供应商的产品虽然不能直接产生低碳效益,但供应商自身可以提供先进的仪器仪表,提高用户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监测排放,为低碳经济做出贡献。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还处于综合实力比较薄弱的阶段,必须注重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产品的智能化。 智能产业不仅是低碳经济,而且技术先进,符合当前整体经济发展方向。 然而,我国智能化领域最薄弱、最需要发展的恰恰是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基础产业。 智能产业的进步,离不开生产仪器仪表等基础产业的进步。 因此,仪器仪表行业应抓住当前机遇,努力开发新行业所需的新型仪器仪表产品。

为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有关部门将重点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中列入目录的设备(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和使用; 对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中投咨询总监张延林指出,明确、完备的政策支持将对环保装备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环保机械作为机械工业中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理应成为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发展领域。

中投咨询的报告还预测,到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88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3.4%,其中环保设备产值将达到120%。 亿元,占比13.6%。 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已经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低碳经济”是指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将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壮大。 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低碳技术”。 没有先进技术的引领,就没有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行业,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煤层气等,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等新技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能源行业的大势所趋。 高耗能设备肯定不适合未来能源发展需要。 如何有效地将先进技术应用到设备中,是仪器仪表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低碳经济的大趋势给仪器仪表行业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对于仪器仪表企业来说,能否掌握低碳技术,已经不是能否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商机的问题,而是能否生存的问题。 此时仪器仪表行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掌握低碳技术的企业,不仅能抓住商机,还能保住市场地位。 相反,他们不仅错失了机会,甚至可能被市场淘汰。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不跟上形势、缺乏新技术的企业,都会被市场大潮吞噬; 而懂得审时度势、优先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将受到市场的青睐。 总之,紧跟科技发展,把握关键技术,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仪器仪表企业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 今年杭州市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资金比去年增加了6200万元。 杭州市发改委能源环境资源司司长徐东民表示,低碳经济等“七大经济体”已列入金融支持重点,今年10.52亿元 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杭州打造“低碳城市”,成功调动民间资本。 由杭州市政府牵头的50亿元“低碳产业基金”已在筹备中。 该基金将在全省范围内挖掘储备一批优秀项目,投资支持企业发展。 政府的重视和引导,让民间资本看到了低碳经济的商机。 上月底,浙商创投推出首支低碳产业投资方向私募基金,总规模2亿元。 目前已签订出资协议,金额超过1.7亿元。

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落后于国外企业,其实不然。 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业务负责人郑平表示:“很多中国企业的低碳企业规模远超国外同行,企业之所以做低碳业务,是因为它是管理的原动力。 创新和技术创新。” 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成长为低碳经济排头兵。

打赏 0
工业信息安全:数字浪潮下的严峻挑战与大模型驱动的未来守护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工业领域虽然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公开披露的工业信息安全事件高达312起,覆盖了十几个工业细分领域。其中,制造和能源领域已成为网络攻击的重镇,攻击手段呈现出目标多元化、手段复杂化、影响

0评论2025-09-263

智能制造:企业盈利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企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为了实现盈利。而在新时代,智能制造正成为企业驱动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尽管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目标各异,因此智能制造的实践路径也各有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运营模式量身定制智能制造系统。然而,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性如何,在追求盈利这一共同目标下,所有企

0评论2025-09-263

中国工业机器人:从“替代人力”到“智能智造”的转型之路
中国已然坐拥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其规模仍在强劲增长。然而,这片繁荣之下,也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多数应用仍停留在“低端基本阶段”,主要以替代人力进行的简单机械操作为主,执行的是“点到点”的固定任务。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成本、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端应用的主流化

0评论2025-09-263

智能制造时代,工业机器人迎来“进化”:从机械臂到“智慧大脑”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曾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力。然而,随着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的新征程,传统的“机械臂”模式已显疲态。 智能制造核心要求的“自感知、柔性化、高速度、定制化”等特质,对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智能制造驱动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趋势,并结合泰国某汽车零部件制造

0评论2025-09-262

“5G+工业互联网”: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双核驱动力”
中国在5G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正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5G基站已达318.9万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更有超过8000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深入各个工业大类,其影响力已 “覆盖全部工业大类”,并加速向更多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延伸。5G:智能制造的“泛

0评论2025-09-263

ICT:新工业革命的“核爆点”,驱动中国新型工业化腾飞
信息通信技术(ICT)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全球工业的格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深刻指出,ICT已成为新工业革命中最大的技术变量,每一次的迭代升级,都为工业化带来了阶梯式的支撑作用飞跃。从局部优化到全局重塑:ICT驱动的工业化进阶过去,ICT的应用更多集中在局部优化工业效率。在中

0评论2025-09-263

数字化浪潮下的中国“信通”力量:引领新型工业化,“数智”绘就发展新篇章
当数字化的浪潮汹涌而来,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已然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12月22日,汇聚行业顶尖智慧的“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信息通信业助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描绘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这场盛会不仅是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现

0评论2025-09-262

武汉“工业元宇宙”先行:擘画智能制造新蓝图,加速数字经济的“超级风口”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澎湃激荡中,武汉正以前瞻性的视野,将目光聚焦于 “工业元宇宙”。近日,武汉市经信局率先发布2023年武汉市工业元宇宙十大优秀应用场景名单,这标志着武汉在工业元宇宙领域的探索进入了崭新阶段,为推动制造业的深度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超级风口”。工业元宇宙:武汉加速布局的战略

0评论2025-09-262

揭秘2024制造新动能:协作机器人(Cobots)重塑生产力与人性化工厂
2024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再是制造业的“枷锁”,而是驱动创新的“引擎”。 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企业正迫切寻求在生产率上实现“飞跃”。普华永道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未来:到2030年,自动化技术将为全球经济注入高达15万亿美元的增长动能。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的高昂门槛,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正是

0评论2025-09-253

破“芯”而出:中国工业软件的“炼金术”与未来增长极
当中国制造的“骨骼”日益强健,精密的“肌肉”逐渐成型,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至关重要——“神经系统”的强大。业内资深人士如高素梅等,曾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一旦技术代差持续扩大,将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发展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是对现状的担忧,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我国工业软件的升级之路,迫切需

0评论2025-0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