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中国风电大发展及面临的新情况

2023-05-26 10:106030工业品商城

等离子气化技术使用等离子弧产生超过 5,000°C 的高温,将固体废物转化为电力和其他产品。 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等离子气化设施每天可产生43兆瓦的电能,足以满足5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投产后,系统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耗电量仅为系统发电量的1/4,其余3/4的电量可卖给电网。 这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同时具有以下功能:可使CO2零排放; 减少垃圾量并发电; 副产品可用于建筑和道路建设等用途。

综合回收计划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相关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 不仅在城市固体废弃物收运方面的合作,鼓励使用再生材料的政策支持也很重要。 我们期待为中国的绿色能源、推动低碳经济、美化人居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姚功达(重庆大全集团重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我国光伏太阳能产业发展迅速,但行业准入问题不容忽视。 光伏太阳能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原材料、硅锭/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系统及装置等。 其中,多晶硅原料的门槛最高。 该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 近年来,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2007年至2008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占全球的11%。

大全集团新能源公司从事高纯度多晶硅的生产。 已投产的一期项目生产设备均从欧洲引进,带来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 从二期工程开始,大全将逐步考虑国产设备。 在技术研发方面,大全引进欧洲技术,采用改进西门子法,应用美国尾气回收技术。 完全集成的生产过程减轻了安全和环境问题,同时确保了成本效益。

大全新能源将广阔的发展潜力与最佳的产业和地理位置相结合,采用先进的系统和设备,应用全面集成的生产工艺,以强大的执行力和可复制的扩张模式,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并依托 强大的大全集团和强大的管理团队积极参与中国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力争成为全球领先的具有技术创新和高效制造能力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原材料供应商。

杨晓生(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我国风电近年来发展迅速,速度大大超出预期。 已进入快车道,总装机容量已达到世界第四位。 为适应风电快速发展的形势,国家适时调整规划。 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的风力发电机组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国产发电机组在国内市场占据压倒性优势,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快速扩张。 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和风电场开发商的支持下,这一优势将不断扩大。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影响风电发展的挑战。

(1)无支撑的电网成为瓶颈,已建成的风电场将无法发挥效用,严重影响风电场项目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难以体现地方利益,影响积极性。 问题比较复杂,有赖于国家政府部门的统筹研究和解决;  (3)国产机组质量亟待提高。 重复建设多,风电设备制造项目过热;  (五)已建成风电项目效益不高,大部分风电场效益远低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价值;  (6)发电定额存在问题,政策有待完善,当前关键问题是用政策调动电网积极性;  (7)海上风电场尚未准备就绪。

上述问题都是风电规模化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不发展风电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发展越快,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越多。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解决。 此外,风电设备厂商加速分化,风电设备市场正在向买方市场转变。 未来几年,风电设备市场将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按照国外的经验,真正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不会超过10家。 最后,我国风电产业的高增长是毋庸置疑的,风电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在风电机组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中,重组、兼并和转让会频繁发生,投资机会在动态过程中不断涌现,必须善于把握机会。

苗立杰(哈尔滨电厂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对于终端用户来说,风电技术的发展目标是:提高风能利用(发电)和效率; 提高运行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以降低单价和重量。 国内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大功率、(半)直驱、变螺距、变速、永磁电机和优化控制方向发展。 风电技术是一门综合性高技术,其关键技术包括:机组总体设计技术; 刀片的开发; 永磁风力发电机的研究; 变频器及控制系统的研究; 机械系统的研究。

存在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进口机组和引进技术的机组价格昂贵; 国内厂商购买国外技术,核心技术被国外控制,一窝蜂、重复建设,质量无法保证; 风电设备行业将进入整合期。

措施:提高门槛,回归专业化、产业化; 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风力发电设备,集多种高新技术于一体; 以专业系统集成公司为依托,配套专业化元器件厂商的规模化产业链集群; 加强标准化,标准化,提高质量和绩效; 与国际接轨,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支持新产品检测、检测认证和质量监督控制; 加强产业基础和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大型风能实验设施、重点实验室和试验风电场; 加强运维服务; 进一步出台国家激励政策; 统筹推动政、产、学、研、财、调形成专业主力大集群; 加快风能技术人才培养。

王伟民(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我国整机制造业的现状是:企业数量多、类型复杂、历史短、产能过剩,行业面临洗牌; 市场带动了本土化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使得产业链供应商众多,日趋成熟,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打赏 0
工业信息安全:数字浪潮下的严峻挑战与大模型驱动的未来守护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工业领域虽然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公开披露的工业信息安全事件高达312起,覆盖了十几个工业细分领域。其中,制造和能源领域已成为网络攻击的重镇,攻击手段呈现出目标多元化、手段复杂化、影响

0评论2025-09-263

智能制造:企业盈利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企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为了实现盈利。而在新时代,智能制造正成为企业驱动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尽管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目标各异,因此智能制造的实践路径也各有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运营模式量身定制智能制造系统。然而,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性如何,在追求盈利这一共同目标下,所有企

0评论2025-09-263

中国工业机器人:从“替代人力”到“智能智造”的转型之路
中国已然坐拥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其规模仍在强劲增长。然而,这片繁荣之下,也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多数应用仍停留在“低端基本阶段”,主要以替代人力进行的简单机械操作为主,执行的是“点到点”的固定任务。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成本、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端应用的主流化

0评论2025-09-263

智能制造时代,工业机器人迎来“进化”:从机械臂到“智慧大脑”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曾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力。然而,随着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的新征程,传统的“机械臂”模式已显疲态。 智能制造核心要求的“自感知、柔性化、高速度、定制化”等特质,对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智能制造驱动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趋势,并结合泰国某汽车零部件制造

0评论2025-09-262

“5G+工业互联网”: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双核驱动力”
中国在5G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正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5G基站已达318.9万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更有超过8000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深入各个工业大类,其影响力已 “覆盖全部工业大类”,并加速向更多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延伸。5G:智能制造的“泛

0评论2025-09-263

ICT:新工业革命的“核爆点”,驱动中国新型工业化腾飞
信息通信技术(ICT)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全球工业的格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深刻指出,ICT已成为新工业革命中最大的技术变量,每一次的迭代升级,都为工业化带来了阶梯式的支撑作用飞跃。从局部优化到全局重塑:ICT驱动的工业化进阶过去,ICT的应用更多集中在局部优化工业效率。在中

0评论2025-09-263

数字化浪潮下的中国“信通”力量:引领新型工业化,“数智”绘就发展新篇章
当数字化的浪潮汹涌而来,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已然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12月22日,汇聚行业顶尖智慧的“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信息通信业助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描绘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这场盛会不仅是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现

0评论2025-09-262

武汉“工业元宇宙”先行:擘画智能制造新蓝图,加速数字经济的“超级风口”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澎湃激荡中,武汉正以前瞻性的视野,将目光聚焦于 “工业元宇宙”。近日,武汉市经信局率先发布2023年武汉市工业元宇宙十大优秀应用场景名单,这标志着武汉在工业元宇宙领域的探索进入了崭新阶段,为推动制造业的深度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超级风口”。工业元宇宙:武汉加速布局的战略

0评论2025-09-262

揭秘2024制造新动能:协作机器人(Cobots)重塑生产力与人性化工厂
2024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再是制造业的“枷锁”,而是驱动创新的“引擎”。 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企业正迫切寻求在生产率上实现“飞跃”。普华永道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未来:到2030年,自动化技术将为全球经济注入高达15万亿美元的增长动能。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的高昂门槛,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正是

0评论2025-09-253

破“芯”而出:中国工业软件的“炼金术”与未来增长极
当中国制造的“骨骼”日益强健,精密的“肌肉”逐渐成型,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至关重要——“神经系统”的强大。业内资深人士如高素梅等,曾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一旦技术代差持续扩大,将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发展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是对现状的担忧,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我国工业软件的升级之路,迫切需

0评论2025-0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