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煤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022-06-09 08:5813190工业品商城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19世纪煤炭和蒸汽机火车引发了欧洲的工业革命;20世纪石油和内燃机汽车促成了美国的经济腾飞。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伴随着能源需求的急剧上升。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能源科技的发展将强有力的支撑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以低成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煤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一次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建国以来,国内能源消费快速增长。2003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6.8亿tce,其中煤炭占67.1%,石油22.7%,天然气2.8%,可再生能源占7.3%。2004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4.41亿kW,发电量21870亿kWh,居世界第二位;总发电量中,水电发电量2280亿kWh,居世界第四位。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历了由早期以煤炭为主,转到目前以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为主的过程,而我国仍然以煤炭为主。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例一直在70%–75%之间,虽然1999–2001年间略有下滑,但2003年又升至74%。

中国常规商品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水能资源居世界第1位,煤居第3位,石油第12位,天然气第22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t,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m3,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本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20年中国实现经济翻两番。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发达国家在此期间经历了人均能源、资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尤其在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和能源、资源结构快速变化的过程。

如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未来2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将有可能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的需求均值为29亿tce,是2000年的2.2倍。这就意味着中国还有可能继续实现能源翻一番,GDP翻两番。

根据专家预测,2020年石油需求量4.5亿t,国内可供量1.8-2.0亿t,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石油供应安全凸现。2020年天然气需求总量要达到2100亿m3,进口量为900亿m3,进口依存度为44%左右。大规模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和液化天然气海上输送安全不可轻视。2020年中国9亿kW超大容量的全国联网,电网调度和稳定运行是重大问题。我国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精查储量少,可供建井储量不足,2020年前至少要新增产能7-10亿t,处理不好,会重新出现煤炭供应紧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能源的需求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尤其是交通部门、建筑物的能源需求增长率将高于同期全社会和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快速增长的用能部门的能源供应和能效提高。

未来20年世界范围内化石燃料仍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的80%,其中以油气优质燃料为主导,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比重不断提高。综合专家观点和各种文献分析,世界能源科技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化石燃料的高效开发、清洁利用;(2)可再生能源飞速发展;(3)核能出现复苏迹象;(4)CO2近零排放的煤炭利用的新方向;(5)氢能作为未来清洁能源开始引起注意;(6)电网安全和可靠保障引起重视

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已具备一定基础,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但是我国主体能源技术落后:煤炭、石油、电力先进的大型技术装备仍依靠引进,国内技术研究开发和制造能力严重落后需求;我国至今尚不具备设计制造大型燃气轮机的能力;没有掌握设计大容量、高效率气化炉的技术;尚没有一座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在煤炭液化的工程放大、反应器技术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高压直流输电和可控串补等一些电网发展所必须的重要设备尚不能独立制造。

我国在基础研究、重点基础研究(973)、国家高技术计划(863)、国家攻关计划等不同层次对能源科技研究与发展进行了部署。但是,与国际能源科技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还存在重大差距,主要表现为:(1)能源科研基础设施薄弱;(2)系统化、工程化、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产业链;(3)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创新价值链。

我国人均占有资源不足,随着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着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严重三大矛盾。为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及国内外形势,笔者提出“节能优先,以煤为主,保障安全,多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力争实现GDP翻两番、能源翻一番的战略目标。

打赏 0
“刀尖”上的中国制造:从“齿牙”革新观照制造业的转型脉搏
在2023年寒潮席卷的冬季,一家小小的刀具企业——泰嘉公司,却在自己的展厅里,用一道道闪亮的刀锋,诉说着中国制造业企稳回升的强劲脉搏,以及这场深刻转型中的迫切信号。一片小小的锯条,作为工业机床的“牙齿”,其稳步增长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制造业的温度,更是产业升级提速的时代注脚。刀具:制造业的“晴雨表”与

0评论2025-09-263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再添五环:赋能制造业迈向新纪元
2023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携手工信部,再度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添砖加瓦,隆重发布了2023年第20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此次公告的核心亮点在于,批准了《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实施指南》系列标准的五项新成员——第2部分:数字化管理、第3部分:智能化制造、第4部分:网络化协同、第5部

0评论2025-09-264

洞见未来: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大湾区的创新版图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沃土上,一项关于机器智能视觉的重大创新正在蓬勃发展。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个汇聚顶尖智慧与前沿技术的研发机构,已于2022年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繁荣的经济腹地,并在广州增城设立了湖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广州增城)。这标志着其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数

0评论2025-09-262

大语言模型驱动视觉智能新浪潮:机器视觉迈向“大视觉模型”新阶段
2023年12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耀南在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青年科学家会议上指出,大语言模型的蓬勃发展正为人工智能注入新动能,并深刻影响着图形图像学的研究与应用,推动着机器视觉从“视觉计算”迈向“视觉智能”,并朝着“大视觉模型”的方向演进。王耀南院士在接受采

0评论2025-09-265

工业机器人:从特种走向通用,迈入智能与AI赋能的新时代
回顾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清晰可见:从最初专注于特定领域(如军事、核工业)的“特种”机器人,逐步发展到能够适应广泛工业场景的“通用”机器人;从以机械运动为核心的“机械”机器人,进化为具备感知、决策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最终,从单一功能的执行者,走向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 随着工业

0评论2025-09-264

装备制造业:中国经济引擎强劲复苏,多省份加速布局高质量发展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份,我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8%,尤为亮眼的是,11月份当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实现16.2%的同比增速,扭转了此前的下降趋势,由降转增。这一积极信号与12月份制造业PMI中装备制造业50.2%的稳定增长数据相呼应,预示着装备制造业正稳步

0评论2025-09-262

工业数据资产化迈出关键一步:首单工业互联网数据入表在桐乡落地
浙江省桐乡市近日迎来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全国首单工业互联网数据资产入表案例在此成功落地。 作为桐乡市数据资本化先行先试的企业,浙江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正式启动其数据资源入表工作,标志着工业数据价值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数据要素联盟:赋能数据入表与价值挖掘此次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桐乡市乌镇数据要素产

0评论2025-09-266

边缘智能崛起:AI驱动下的嵌入式系统新纪元
嵌入式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发者正以前所未有的技术实力,在小型低功耗系统中实现强大的AI应用,重塑着语音、视觉和振动等领域的智能交互方式。 曾经的连接设备正蜕变为能够自主决策的智能系统,这种将数据处理能力前移至数据源端的“边缘化”趋势,正成为加速决策、减少延迟、保障数据隐私、降低成本和提升能

0评论2025-09-263

工业互联网平台:迈入拐点之年,“双跨”平台引领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
2023年,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而言,是意义非凡的**“拐点之年”。“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不断健全,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赋能设备、赋能企业、赋能产业方面的能力,为推动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双跨”平台数量倍增,赋能成效显著“双跨”(跨行业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的数量增长尤为引人瞩目。

0评论2025-09-264

工业互联网:新时代工业化的强大引擎,“5G+”赋能高质量发展
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支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中国迈向新型工业化。 依托网络、平台、安全、数据、标识五大关键维度,工业互联网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2023年是中国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关键收官之年,在此期间,工业互联网已从单项

0评论2025-09-261